【首页】

佛教典故  
佛法讲堂之 释迦牟尼佛传6
[2013-6-27]

释迦穆尼佛传 6

第三十章 诸王子出家得度


   第三十章诸王子出家得度


   佛陀在故乡迦毗罗卫国,随缘方便的说几次佛法,这些菩提种子,逐渐的在人内心中发芽,跟随净饭大王左右的人,以及释迦族中佛陀的王弟等,都想披剃出家。净饭大王的心中,是欢喜抑是悲哀,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信仰佛陀,他知道他是不能反对佛陀的。


   净饭大王是师子颊王的长子,他共有三位王弟,每位王弟并各生二位王子,自从佛陀归城以后,白饭王的王子提婆达多和阿难,甘露饭王的王子阿那律,斛饭王的王子跋提和婆娑等,首先生起要跟随佛陀出家的信念,尤其阿那律王子,听佛陀的教示以后,敬佩得五体投地,他把自己心中的感想,告诉给跋提王子,跋提王子的心中是和他发出共鸣的,其余诸王子都很赞成,佛陀热烈的情绪和信心更加提高。最后他们共同决定:一起出家做沙门去!


   他们约定先瞒着宫里的人,私自走到理发师优波离的地方来,想不给旁人知道就把头发剃去,跋提王子是最爱护优波离的,优波离也最敬重跋提,当跋提王子剃发的时候,优波离的眼泪像雨点似的流着。阿那律看到时,非常不高兴,就摆出王子的架子,责问优婆离道:


   “你看到我们剃发出家应该欢喜才对,为甚么要流泪呢?”


   优波离惶悚的回答道:


   “阿那律王子!请你原谅我的一时没有礼貌,在你们诸位王子之前,居然大胆的流出我的眼泪,但这不是没有缘故的。因为自从我幸运的做跋提王子的奴隶,负责替他理发,他对我非常器重,想到他和诸位王子为听信佛陀的教法而剃发出家,他今天出家以后,一定云游四方,想到这里,我就不觉流出眼泪,希望王子不要责怪才好。”


   “你不要这么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生活。”


   阿那律好心的对优波离说后,转脸对跋提等王子说道:


   “各位王兄王弟!优波离很小就服侍跋提王弟,我们今后去出家,自应先替他把生活安排一下。这儿有一张毛毡,请你们把身上的装饰品完全除下来放在上面,我们出家用不着这些东西,我们就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优波离吧!”


   阿那律说后,大家都很赞成,立即把上衣和装饰品都除下来,换上沙门穿的僧衣,大家一看,都互相的笑起来,你说我像我说你像的大家都笑个不停。


   一阵说笑以后,他们向优波离告别,预备到尼拘陀树林中去寻佛陀,这时候,他们才稍有一阵凄凉哀愁的感觉袭上心头。


   优波离待诸王子走后,他仍然是悲哀的哭泣着,阿那律王子误会他的意思,他并非为今后的生活忧心而流泪。


   他是想到有高贵身份的王子都能出家去作沙门,而自己一向是被人认为奴隶者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妄想出家。他怨叹世间上的不平等,他怨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因为如此,所以他在替跋提王子剃头时才会流泪。


   优波离感伤的收拾着诸王子遗留下的珠宝装饰,正在此时,他忽然见到门口立着一位庄严威仪的佛陀弟子,优波离不知不觉的向前捧着他的手道:


   “你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你跟随佛陀才回宫时我就知道你。我现在请问你,像我这首陀罗奴隶身份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的弟子?”


   舍利弗回答道:


   “佛陀的教法,是究竟的自由平等慈悲,不论智慧的有无,不分职业的高低,只要听从佛陀的教示,遵守清净的戒律,是谁都能做佛陀的弟子,是谁都能证得无上的正觉。你叫甚么名字?你跟我一起到佛陀那里去,佛陀一定很欢喜的允许你出家,允许你作他的弟子。”


   优波离告诉舍利弗关于他的名字,他迷迷糊糊的跟在舍利弗的身后,佛陀很欢喜的为他剃度,剃度完时,佛陀还又安慰他说道:


   “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将来一定很善于宣扬我的正法。在你来此以前,跋提王子等来此要求剃度,我虽然已允许他们作我的弟子,但他们要经过七日的修行,等他们忘记王子的身份,知道是我的弟子时,我才允许他们剃度,他们也才会有礼貌和你见面。”


   经过七日,佛陀要介绍跋提王子等和优波离见面时,在众多的师兄弟之中,他们意外的相逢到优波离,他们都很惊奇,都踌躇着不知如何对优波离招呼。


   佛陀威严的对他们说道:


   “你们踌躇甚么呢?出家学道之法,首先就是降伏骄慢之心,我先许可优波离出家,你们应该向优波离顶礼才是!”


   跋提王子等听佛陀说后,都很虚心的向优波离顶礼,他们都觉得出家的信心大大的增强。相反的,优波离倒反而感到拘束不安,佛陀对他说道:“你应该以兄长的身份对他们。”优波离感动得只是在佛陀的座前顶礼。


   佛法如百川流向大海,不分四姓阶级,皆同一姓;不分贫富贵贱,皆是平等。四大五蕴假因缘和合的人生,本来就是空寂的,本来就没有‘我’这个东西,依照佛陀的圣法来想,实在没有起敌对心和骄慢心的必要,因为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


   跋提王子等出家剃度以后,佛陀想起未来迦毗罗卫国的前途,很是忧伤,因为当时迦毗罗卫国的国情,四面都是强大的敌国,一旦父王百年逝世以后,迦毗罗卫国的前途处处埋伏了危机。王弟难陀沉迷女色,庸碌无能;罗侯罗年幼,负担不起未来国家的大任。满怀慈悲的佛陀,思念故国的前程,和种族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康乐的问题,虽然这是世间无常,人民的共业所感,但佛陀仍想要尽心挽救祖国的危机。佛陀挽救祖国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未来国家的大权,既不能给沉迷女色庸碌无能的难陀继承,又不能交给年幼罗侯罗担当,那只有接引他二人先来出家。至于将来继承王位的人,在平等得没有亲疏之分的佛陀,很想在朝庭上选拔一位有才能堪当此任的人,因为佛陀对政治的看法,是自由民主的,是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


   先是当罗侯罗到尼拘陀树林时,佛陀就命令舍利弗为罗侯罗剃度,当时佛陀的僧制中还没有儿童出家的规则,佛陀指示用特别得度的方法,先让罗侯罗做沙弥,受沙弥十戒,这安全是佛陀爱国爱民的大公无私的悲心。


   罗侯罗出家以后,佛陀有一天托钵到难陀的门前,佛陀问难陀日来忙些甚么,难陀说道:


   “我和孙陀利姬结婚不久,她是我们迦毗罗卫国十六城中最漂亮的美人,我每日要忙着帮她化装打扮,致使无暇前去探望佛陀。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美丽的妻子,我现在已经获得,所以别的事情再引不起我的关心。孙陀利姬她除了要我终日陪着她以外,也不准我关心别的事情,我不能不听她的话,她实在是我的心肝。佛陀今日大慈大悲的前来,不知要接受我的甚么供养,请快些说吧,恐怕孙陀利姬等我要等得着急了。”


   难陀的自白,像是铁锤击中佛陀的胸前,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悲运,佛陀的心中像早就知道。他听难陀说后,放下手中的铁钵就转身向尼拘陀树林去了。


   难陀见佛陀放下铁钵,赶快盛满饭菜追赶佛陀,难陀因此也进入尼拘陀森林之中,佛陀见难陀来时,即刻问道:


   “难陀!我为照顾一切众生,就不能不照顾你,照顾你就不能不为你永久的幸福着想,我现在问你,你跟随我一同出家好不好?”


   难陀以为佛陀是开玩笑的说话,口中就含糊的应道:“愿意!愿意!”


   佛陀把舍利弗叫来,着他为难陀剃度。


   难陀一见佛陀这么认真的做法,大惊失色,想到朝夕寻欢的孙陀利姬,他是无论如何不能出家,但佛陀威严的在他身旁,他又不敢拒绝舍利弗为他剃度。


   难陀剃度后,怎样也不能安于修行,心烦意燥的丑态,佛陀看在眼中,佛陀知道以再多的理论是感动不了他,唯有用事实说明才可使他觉悟回头。一天,佛陀带领难陀到郊外散步,行行重行行,走到黑山的地方来,在茂林深处,忽然碰见一只肮脏丑陋的母猴,佛陀即刻指着问难陀道:


   “难陀!你的妻女孙陀利姬和这一只老母猴相比如何?”


   “佛陀!请不要开我的玩笑,”难陀不高兴的回答道:“我的妻子,她有倾城的美貌,她有无双的娇容,对我有恩恩爱爱得难分难舍的情感,她好似天上的仙子,怎么能同这老母猴相比?”


   佛陀又再慈和的说道:


   “难陀!你的妻子既是美如天上的仙女,难怪你听我的话要气愤不平,不过天上的仙女你没有见过,这是不可以相比的。假若你喜欢要一见天上的仙女,我倒可以满足你的希求,我可以把你带到天上去看看。”


   难陀欢喜非凡,佛陀即运用威神德力,转眼之间,佛陀把难陀带进另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


   在这一个世界里,难陀见到的是富丽堂皇的琼楼宫殿,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音乐,嗅到的是馥郁芬芳的花香。难陀的神魂飘荡起来,他忙问佛陀道:


   “佛陀!这里是甚么人做天子?”


   “你去问问那些天女,她们一定会知道。”佛陀回答。


   难陀给那些冰肌玉骨艳丽纯洁的天女,诱惑得恍恍惚惚,飘飘渺渺。他鼓大勇气,把自己的疑惑向天女探问。


   许多的天女都围拢过来,她们娇声滴滴的向难陀说道:


   “人间的迦毗罗卫国有一位佛陀的弟弟难陀,因为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就会生到我们的天上来,做我们这里的天子,我们都将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终日和他游戏作乐,谈情说爱,过着花好月圆般的生活。


   “我们这里不比五浊恶世的世间,生在五浊恶世的人,生命只短短的数十寒暑。声色的快乐,荣华的富贵,不能永远享受,不能人人享受。生到我们这里来作人,寿命有数千年之久,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更有我们姊妹们陪着,情意绵绵,蜜语甜甜,真是胜过人间千百万倍。


   “我们这里的一切情形,不能同你多讲,你现在好像还是人间的一个凡夫,你大概没有经过克苦耐劳的修行,你业感的身体还在,怎么会跑到我们的天上来呢?”


   难陀仿佛沉迷在梦中,给天女一问像才惊醒过来。他想:天女的言语多么甜蜜温柔,体态多么轻盈窈窕,只要修行,将来就可以和她们天长地久,想到这里,他才又欢喜又自惭形秽的退出来。


   “难陀!你的妻子和天女相比如何?”佛陀见难陀出来,仍然慈和的问他。


   “佛陀!请你不要笑我的愚痴,这些天女,举眉动目,都能勾魂摄魄。我的妻子和天女相比,正如山间母猴比我的妻子,美丑是不可同日而语。过去我不知道修行的功德,现在,天女的言犹在耳,佛陀!我以后应该安心修行,求生天上,享受天上的五欲快乐。”


   佛陀听到难陀立志修行,莞尔而笑,点头不语。


   慈悲的救主,伟大的佛陀,救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他终于使难陀暂时离开欲海进入佛道了。


   佛陀知道难陀暂时乐道的心是醉翁之意,他为着希求满足更大的欲望,为着憧憬将来快乐无比的天堂生活,为着妄想和天女的一翻恩情,大智的佛陀,当然还得进一步的使难陀鄙弃这不正确的思想。


   佛陀又以威神力,把难陀带入铁围山中参观一切地狱,想以此能为难陀彻底入道的增上缘。


   难陀刚踏进地狱之门,就觉得阴风习习,杀气腾腾,他战战兢兢的欲行又止,佛陀见他踟蹰不前,因此说道:


   “难陀!你不要恐怖,这儿的一切情形虽然和天上不同,但我们是游玩参观而来,可怖的场面与我们无关,你大胆的前去观看,遇到疑惑的地方可问狱卒,请求解答。我在门口等你,你速去速来!”


   难陀听佛陀的指示,鼓着勇气又再前行,刀山剑树,铁叉铜柱,血河油锅,拔舌剥皮,一切凄惨的事实都摆在他的眼前。天堂地狱的因果报应,他再也不敢讥为无稽之谈。


   这里是随着众生自己业力的大小,感受一切罪刑,难陀见到各处都有人在受刑,唯有一个巨型的油锅还空着,难陀因此就问狱卒油锅中是等谁来受刑。


   狱卒狰狞的答道:


   “人间迦毗罗卫国佛陀有一位弟弟名叫难陀,他因修行祈祷生天,等他天福享尽,应堕地狱受此油锅煎熬之苦。”


   难陀一听狱卒之言,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往外飞奔。天堂的幸福,天女的多情,竟被狱卒寥寥数言粉碎。念地狱苦,发菩提心,难陀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空幻和无常,以及学道了生脱死的刻不容缓。佛陀是不舍众生,他见到难陀忏悔得痛哭流涕,知道他真正的觉悟,因此佛陀抚摸着难陀说道:


   “难陀!你不要这么伤心,改往修来,现在不算迟,你跟我回去吧!”


   难陀从此安心出家学道,他和跋提王子等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社会上大为惊奇骚动,舆论也纷纷批评议论,其中最令人惊异的就是难陀和罗侯罗的出家。


   年老的净饭大王,感觉到实在没有办法,他想自己也来出家才好。短短的几天之中,他像又衰老了许多。他不怨恨佛陀,他知道佛陀是顺着法理而行的。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相逢的时候,两个人怨叹自己为甚么不是男人,否则,她们也希望出家才好。


   在初期出家的诸王子中,跋提是最具有使人尊敬的人格,他对阿那律常说出家之乐,实在胜过世界上的一切快乐。佛陀知道以后,问他有什么快乐?跋提回答道:


   “佛陀!我以前住在好像铜墙铁壁的宫中,有着很多拿着武器的勇士护卫,但我仍然惧怕怨贼歹徒来对我的伤害,我时时都对生命发生死慌和忧虑。可是我现在即使独自一人,在静静的林中坐禅,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愉快。世俗上的奢华生活,吃的虽是美味,穿的又是绫罗,但一点安定都没有。现在的生活,倒可以自由的睡,自由的坐,一点没有不安的感觉。没有忧虑,也没有烦闷,所以不知不觉中,我时常说现在生活的快乐。”


   佛陀听后就非常欢喜的说道:


   “你很有善根,我过去也是和你一样。”


第卅一章 净饭大王的逝世


   第卅一章净饭大王的逝世


   佛陀在祖国逗留约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他就带领弟子回祇园精舍说法,经过数年,又再回到王舍城灵鹫山的竹林精舍去安居。


   在北方有舍卫城的祇园精舍,在南方又有王舍城灵鹫山的竹林精舍,这都是佛陀经常说法的地方。大圣佛陀的经典中,如《胜鬘夫人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都是在舍卫城祇园精舍说的;《般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等,都是在王舍城灵鹫山说的。


   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时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的法门,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大乘经典的结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时所说的言教。


   佛陀离开祖国以后,到处宣扬得救的圣音,时光迅速,数年以后,当佛陀在灵鹫山度过一个安居期。有一天,佛陀安住在寂静的涅槃境界中,忽然心中稀奇的发生一件很悲哀的思想,佛陀就预料到净饭大王的患病。这是事实,佛陀是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大觉完人。不久,净饭大王派遣使者来求见佛陀,报告他的病体非常沉重,希望能最后再见一面佛陀。佛陀得悉父王的病讯,没有耽搁,简单的吩咐诸弟子之后,马上就带领难陀、阿难、罗侯罗等诸弟子赶奔迦毗罗卫国而来。


   佛陀进入宫殿,净饭大王的病虽然危险,但他的意识尚清,他见到佛陀回来,悲哀的微笑着,慢慢的伸出手掌,佛陀默默的上前握着,佛陀的眼眶中,好像也浮着一滴晶莹的泪珠。


   难陀啜泣着,阿难和罗侯罗等都流着眼泪,宫女则都一个个的放声大哭。


   已经九十三岁的净饭大王轻微的说道:


   “你们不要这么悲哀,佛陀说过诸行无常是本然的状态,现在我已经感到真正的幸福,我的太子成就天上人间最尊贵的佛陀,他遂了历劫的本愿,我不但引为荣耀,我也因他而获得很大的安乐。这是我活在世上最后的时刻,我能再见到佛陀一眼,我好像见到死后的光明!”


   净饭大王合著掌,含着笑,就这么逝世了。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和耶输陀罗妃哭得非常厉害,难陀和罗侯罗等都悲伤得放声大哭。


   佛陀沉默的,严肃的见着父王逝世,众生虽然各各都受着自业的支配,但以佛陀的威德,净饭大王也能少分的进入到涅槃的境界。


   净饭大王的遗体,用香油沐浴,用高贵的布帛缠着身体。收殓后,棺上装饰着宝石,安置在宫殿的正中,四周围着珍珠的帐幕,帐幕旁散着各色的鲜花,佛陀和难陀在棺前守护,阿难和罗侯罗在棺后守护。


   在守通夜的时候,难陀对佛陀要求道:


   “佛陀!明天出殡的时候,请你允许我为父王担棺!”


   阿难、罗侯罗听后也同样的向佛陀要求。佛陀回答道:


   “很好!我也要担一分!”


   净饭大王的葬式,非常的庄严,那是不用再说。并且还又布施甚多的财宝,救济贫穷的人。


   全国的人民得悉国王净饭大王的逝世,都非常的震悼。当净饭大王出殡的这一天,大家见到成就正觉的佛陀也为父王担负棺木,往火葬场走去,他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跪在路旁不停息的礼拜。


   净饭大王在世的时候,迦毗罗卫国的四邻就已处处覆下隐忧,憍萨弥罗国的兴起,实在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个最大的威胁。佛陀因为恐怕有权继位的难陀,沉迷女色,意志薄弱,以及年幼的罗侯罗,不堪担负起兴国的大任,所以佛陀都接引他们出家。现在净饭大王逝世,全国无主,人心惶惶,大家都希望早一点能有一位英勇贤明的人能够来继承王位。


   释迦族中,有一位英武的王子大将,名叫摩诃那摩,是阿那律的哥哥,大家都同意他来摄政,佛陀非常欢喜,匆匆的领着亲随的弟子告别迦毗罗城,暂住在城外的尼拘陀林。


   摩诃那摩承担迦毗罗卫国的摄政,所以一时还能维持小康的局面,至于迦毗罗卫国未来的悲运,仍然是无法避免,这在大觉佛陀的心中,早就知道。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第卅二章最初的比丘尼


   佛陀暂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约有五百人之多的释迦种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树林中拜访佛陀,并以两件新织的衣服供奉给佛陀。


   佛陀接受下来以后,对她说道:


   “我来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报。”


   “不!佛陀!”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说:“这两件衣服是为佛陀做的,请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来穿!”


   佛陀因为对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过份拒绝,就让步说道:


   “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来为你布施给别人。”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见佛陀承诺接受一件以后,没有再说什么,但她又再进一步的提出问题来要求佛陀道:


   “佛陀!我愿您能慈悲承允我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求受具足戒。”


   佛陀听后,不假思索,坚决的拒绝道:


   “你这个要求我不能承认,请你也不要这么想和这么说。过去的诸佛,都不允许女人出家。女人在家学道,披搭袈裟,勤行精进,是可以得到正觉的,但不可以出家。未来的佛陀,他们一定也是实行这个法制。你能奉行我的教法,你就在家中修行,正觉的道果,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对佛陀的答覆,甚感不能满足,她曾三度请求,都给佛陀三度拒绝。每当佛陀回绝她的时候,她就哭泣,五百女人也陪着哭泣,哭声震动原野,泪水像秋雨点滴不停。


   佛陀怕她们再来纠缠,因此即带领弟子往那摩提犍尼精舍去教化。


   这时,佛陀在教化的区域中,甚多的精舍或讲堂都顺利的建筑起来。鹿母讲堂、重阁讲堂,瞿师多讲堂等都相继完成。


   女人心中所发出的一念,不是简单的就可以拒绝。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听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时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谈以后,立定最大的决心,把头发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赶佛陀。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到达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时候,疲倦的坐在门外休息,恰巧此刻什么也不知道的阿难从里面出来,他看到她们女人都把头发剃去,感到十二分的惊奇!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见到阿难时,虽然疲倦,但她站起来对阿难说道:


   “阿难尊者!你来得正好,你能知道我们此刻的处境和我们的决心。我们拜托你去见佛陀,告诉他说我们来了,希望你要尽心的对佛陀说请他收留我们出家,否则我们就死在这里也不回去!”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说着哭着,阿难也不忍心的流着同情的眼泪,他对她们说道:


   “你们安心,不要你说,我看到你们的情形,心中就异常难过。请你们稍为坐一会,我一定尽心把你们的意思报告给佛陀。”


   年轻的阿难生起对这一群女人的同情心、侠义心,但他不懂得女人的心,更不知道佛陀的心,和佛陀的法制。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见到阿难肯出力帮忙,叩头作揖的千恩万谢。


   阿难走到佛陀的座前,为了女人的事,他很感到难以启口,可是终于鼓大了勇气说道:


   “佛陀!有一件事我想要报告您,并请您的指示,就是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五百女人已经来到门口了。”


   “她们不是为请法来的,你去替我拒绝她们!”


   “佛陀!她们已经把头发都剃去了,像是要作比丘尼的样子,我知道佛陀的教团中没有比丘尼的制度,但她们说,佛陀拒绝她们,她们也不肯回去,我看她们实在可怜得很。”


   “我也可怜她们,但我更可怜一切众生,更要正法永传,无论怎么样你还是去回绝她们好。”


   “别人都可以回绝她,但对方是佛陀的姨母,有辛苦抚育佛陀的恩德,我是怎样也不忍心去拒绝她们,假使佛陀一定要拒绝的话,可能会发生很不幸的后果!”


   “我也不能忘怀她的恩德,但是我的僧团中,是不能让女人加入!”


   阿难见到佛陀这么坚决的不允诺,而且佛陀反覆的申说僧团中不能让女人加入的理由,阿难低头沉思,不敢再向佛陀有所表示。但她又想到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以及那可怜的五百女人,她们的愁容,她们的哭声,而且自己承诺他们尽心向佛陀要求,他不能不再向佛陀说道:


   “佛陀!你说僧团中不让女人加入,难道佛陀的教法中有男女的区别吗?”


   佛陀耐心的向阿难解释道:


   “阿难!我的教法中没有男女的区别,当初我才成道时就说过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的话,佛法是不拣别任何人的。我不但说男女应该平等,而且我更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不过,虽然是这么说,你也知道我的教法仍是以人类为本。在人为本的立场说,无论是男子或女人,修功德、智慧、自利利人、断除烦恼,都是一样可以证得圣果的。当我在祇园精舍说法的时候,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妃的爱女胜鬘夫人,她修学我指示的教法,她能说非常深奥、圆满、究竟的法理,妙慧童女只有八岁,她了解我的教法也并不亚于别人。我在第一年传道的时候,我就接受耶舍母亲的皈依,做在家的优婆夷弟子。


   “阿难,你要知道修学我的教法,不一定要出家,就是我所现的出家相,这也不过是适应时代文明而权巧的示现,这并不是我佛陀的真实相。当然我也知道像姨母这样的女子出家,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德的大丈夫,证得尊贵的圣果,不过是为着未来的教法,开放女子加入僧团的例子,好像良田中生长了稗草,是会伤害收获的,想到这里,所以我不能允许女人出家!”


   阿难聆听佛陀说后,顶礼流泪说道:


   “佛陀!难道你忍心见她们白白的死去,而不伸出援救之手吗?”


   佛陀很感到难以应付,佛陀知道这是众缘和共业的关系,世间上没有清净常住不坏的法,佛陀沉默一会,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难说道:


   “实在是没有办法,你去叫她们来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难擦干眼泪,欢喜得急急忙忙的出去传报这个喜讯。


   佛陀用沉默的眼光看阿难走后,跟平常不一样,佛陀像是有一个挂心。


   五百个女人,听说佛陀准予接见他们,欢欢喜喜的由摩诃波阇波提夫人领先,来拜见佛陀。她们虽然细语低声的说话,但那声音中是旁若无人的样子。


   当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参见佛陀的时候,知道佛陀的心的人只有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数人,他们苦着脸皱着眉,另外的人都很欢喜很高兴。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跪在佛陀的座前,顶礼说道:


   “慈悲的佛陀,我们像游子回到故乡,像盲人见到光明,谢谢你,我们没有比佛陀允许我们出家的事再高兴。”


   “你们要加入我的教团出家,必须要奉行八个条件!”


   “无论什么条件,我们都会遵守,敬请佛陀放心。”


   佛陀威严的讲说八敬法道:


   “第一、做比丘尼的应当依止比丘求受具足戒。


   “第二、做比丘尼的应于每月月半往比丘众所,依其布萨,受其教诫。


   “第三、做比丘尼的应当往比丘众所,受雨安居,若住所附近无比丘,比丘尼不得受夏座。


   “第四、做比丘尼的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比丘得检举比丘尼之过。


   “第五、做比丘尼的若犯诽谤罪时,应于半月内,在二部众中自行请罪。


   “第六、做比丘尼的求受具足大戒虽至百岁,应当要向始受具足比丘,恭敬顶礼,承事合掌。


   “第七、做比丘尼的安居以后,得于比丘之前,自说比丘尼不相应行或见或闻或疑三事。


   “第八、做比丘尼的若有问于比丘,比丘不听,比丘尼不得问。”


   佛陀说完八敬法后,又再叮咛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女人道:


   “你们对我这尊师重道的八敬法,一定要尽形寿的奉行,假若有所毁犯,你们固然失去清净的梵行,我的正法也会将因此而紊乱。此八敬法,犹如农夫作堤,预防水患,我也是为防止正法变成浊流。你们如能誓愿奉行,我今听许于正法律中受具足戒出家学道。”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听后,恭谨的答道:


   “佛陀!我们好像年轻美貌的女子,头戴华鬘,两手维护着,我们一定欢喜这样来奉行佛陀的教法。”


   佛陀虽听到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这样说,心中并没有表示什么高兴。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出家以后的不久,一天,有一年轻的比丘请问佛陀道:


   “佛陀!像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的五百女人出家,她们剃发染衣,现出僧相,我们可以不把她看作女人,但对社会上的那些妇女,我们应该抱持一种什么态度对待她们呢?”


   佛陀回答道:


   “最好是能避开她们,不要看她们;假使不能避开的话,要像没有看到她们,不要讲话;假若不能不讲话,对她们讲话一定要有纯洁的心,要想到自己已经出家,好像污泥中的莲花,虽然污秽,但莲花毕竟是清净无垢的。世间是罪恶的渊薮,应该要让身心清净无垢的来生活其中。见到年老的女人时,要把她当母亲看待;见到年轻的女人时,要把她当姊妹看待。


   “在人间最强大的就是烦恼色欲的力,最可怖畏的也是烦恼色欲的力,人要想战胜烦恼色欲的话,那就得要用诚实忍耐的弓,锐利智慧的箭,头戴正思和正念的盔,身披无我的甲,方能战胜烦恼五欲的世间。


   “学道的男子,沉迷于美丽的女人;学道的女人,醉心于英俊的男子,淫欲就会关闭人们的智慧心,对于真理就不易明白。


   “生在这个世间上的女人,无论在走路的时候,站立的时候,坐着的时候,睡眠的时候,都希望别人注视她的姿势。她们画眉争姘,薰衣竞俏,一切都像花瓶似的为了给别人观赏。别人赞扬的是衣履美观,其实与她并无关系,她也引为欢喜荣耀。有时她们让人家画像,有时从人家面前经过,都想用自己的魅力能囚缚对方,她们对不动心的僧侣,也是同样有如此企图!


   “生在这个世间上的男人,无论见到什么女人,他也欢喜看上几眼,他们的眼睛好像就是专为看女人而生长的。女人的一句话,能使他生命和名誉都愿付之一炬,做一切事情好像也是为女人而才做的。你问我关于学道的人,应当怎样来守身安心,应用甚么态度来对待女人,那么我再告诉你,你务必记好:


   “女人的眼泪,女人的微笑,要看做和敌人一样;女人俯下去的姿势,垂下去的手腕,要看做是收魂摄魄的铁钩;女人的秀发,化装的面容,要看做是捆缚人的铁链。谨慎管制自己的心,不要允许心放肆!”


   讲这话的佛陀,也知道教团中有比丘尼加入的结果,但这已成为事实,无论怎样,谁也不能违背事实的。


   不久,耶输陀罗也加入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比丘尼教团中出家了。


   耶输陀罗出家这一回事,佛陀的心中并没有和过去一样的不高兴,他像把心上的一个很重的包袱放下一般。佛陀不是不知道人情的人,而是知道得过多人情的人。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缘


   第卅三章制戒的因缘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


   佛陀的教化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尤以僧团中的份子复杂,自是意料中的事情。


   当佛陀在毗舍离国狝猴河边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迦兰陀村有一位长者因为有事带领他的儿子名叫须提那的到重阁讲堂的附近来,他闻知佛陀正在重阁讲堂说法,因此就顺便带领他的孩子前去听闻佛陀的说法。


   他的儿子须提那听完佛陀的话后,深受感动,想要依照佛陀的戒法,脱去恩爱的束缚,远离烦闷和执着,让生命像虚空那么自由,让生活像碧波那么清净,所以当佛陀说完法后,他就向佛陀提出出家的要求。


   佛陀注目看看他说道:


   “你的发心很好,不过,你应该要征求你双亲的许可,方能在我的僧团中得度;假若你已经结婚,你还要得到你妻子的同意。”


   须提那听佛陀这么说后,没有办法,只得回到家中,要求父母听许他出家,但是须提那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就生养他一个,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他出家,并且须提那是有妻室的人,他的父母总叫他不要再有出家的念头。


   可是,须提那出家的念头非常坚固,梦寐之间,他都在想着出家的事,最后,他甚至以绝食来要挟他的父母,他说如不准许他出家,他就绝食饿死。


   是须提那绝食到第六天的时候,父母见到爱子不进饮食,实在不忍心,因此请来很多亲戚朋友劝说须提那放弃出家的念头,但须提那总把这些话当为耳边一阵风,他根本就没有听到。


   请来的亲戚朋友们,看到须提那这样继续绝食下去,一定会饿死,他们反过来为须提那劝说他的父母。他们说让须提那出家可以保全他的生命,仍然是自己的儿子,不然,无谓的死去,实在很是可惜。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听了亲戚朋友劝谏以后,无可奈何的只得允许承认他出家,须提那就很欢喜的去出家作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僧团中,对于须提那出家的意志这么坚决,大家都非常佩服,就在须提那出家的不久以后,毗舍离的全国忽然遭遇到饥馑之年,因此比丘们托钵乞食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须提那此刻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故乡,他的故乡迦兰陀村是一个有名的产物丰富的地区,他想把比丘们带去自己的故乡,藉此机会能让父母供养同学比丘们,在他以为是再好没有的事。


   须提那带领一群比丘回到故乡迦兰陀村的时候,父母闻讯之下,欢喜异常,他们请求须提那务要抽空回家一次。


   离开和合的僧团,独自的回到家里去,须提那为这个问题踌躇起来。他后来想起听说佛陀当初也回王宫访问过父王,现在他回家探访双亲,当然也是寻常的事。同时,他也想到能够回家一次,双亲一定很欢喜以更多的食物供养给同学的师兄师弟。


   因此须提那就决定归家,家中的父母闻讯大喜,特别叫须提那的妻子化装,要她打扮得像个千娇百媚的美人,并教她一些甜蜜的言词,以便能打动须提那的心。


   须提那归家以后,全家所有的人都加倍的奉承,须提那已经离家很久,他意外的感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终于他又给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


   他和佛陀不一样,他不能和佛陀相比,佛陀是有修行的解脱的超人,佛陀是远离荣辱的观念,佛陀的心是不会为声色的外境诱惑。当初佛陀回宫的时候,父王的慈爱,耶输陀罗的美貌温柔,佛陀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现在须提那给家人的奉承,不知不觉的生起荣耀的心来,他经过了一段长久时间的禁欲生活,他终于禁不住妻子那温柔多情的诱惑。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须提那身旁细声娇语的说道:


   “贤夫!你的出家学道,并不是甚么不好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到你我还没有孩子,将来谁来继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见到我们没有为他们添一孙儿,心中怎不烦闷不安呢?自从你离家以后,我孤衾独宿,想到你我当初的恩爱,往往从初更流着泪坐到天明。有时,夜阑人静,明月照进窗来,想到你出家过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没有能善尽妻子的责任。人间的快乐,是没有再超过夫妻的恩爱,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学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间的恩爱之乐,那多么的好呢?为了我们家族的宗嗣,为了我们需要一个孩子继承财产权,你当然懂得你心爱的妻子的苦心。”


   须提那禁不起他妻子这些甜言蜜语的挑拨,结果,他的心被摇动。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隶,妻子的俘虏,因此犯下波罗夷罪。


   须提那事后也很后悔,一失足成千古恨,他怨怪自己没有坚决的意志,不能控制住奔放的情感。事后他回到僧团中的时候,已失去本有的精神,大家都知道他被女色诱惑,因此责难就纷纷而来,甚至有人就把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把须提那叫到座前,问道:


   “须提那!你要照实说,你出家以后,是不是又再和妻子同宿了?”


   须提那老实的回答佛陀说:


   “是的,佛陀!他们对我的责难和批评并不冤枉。”


   佛陀很慈和的训斥道:


   “你给愚痴迷失了智慧的心灵,你有这样行为实在不好。出家学道是超脱生死,你却仍然为生死的根源绊住,你这不能算是清净行,不是沙门的法,不能叫做依教奉行。你有这种俗情的行为,使未信者不能生信,使已信者容易退心,你不是知道我常常教诫你们要远离爱欲吗?我常常教你们要断除欲的想、欲的觉、欲的热,你难道没有听到我常常赞叹离开欲的想、断除欲的觉、灭去欲的热的人吗?”


   佛陀加重语气斥责须提那,随后集合大家,制定戒律,并对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道:


   “守戒有十种利益,要作出家的沙门就不能不守戒:


   一、僧团和合故


   二、接引僧众故


   三、调伏恶人故


   四、惭愧者能安乐故


   五、没有现世的烦闷故


   六、没有未来的烦闷故


   七、能令不信者生信故


   八、能令已信者增进故


   九、能令正法久住故


   十、能令清净心不失故


   诸比丘!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吃酒,是为根本大戒,如有毁犯者,名波罗夷罪(弃罪),就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从僧团退出。如果不能守戒,还俗并不算罪过!”


   佛陀发出制戒的宣言,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后,仍然有少数的弟子做出违背佛陀教诫的事来,佛陀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实,制定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舍尼、七灭诤、百众学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条戒。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皈依三宝的弟子,则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而作优婆塞及优婆夷。


   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各人遵照戒律而行,过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阴市向阳村泰清寺   电话:0510-86209290   传真:0510-86063590   邮编:214400   主持:释永常
泰清禅寺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苏ICP备110855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