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四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第卅四章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佛陀传道初期,常随众的比丘弟子,光是度了三迦叶及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后,就有千余人之多,随后又有很多的求道者加入僧团,这么多的比丘住在一起,常有些意见的争执,这自是免不了的事。
皈依佛陀做弟子,要求一下就变成清净的理想的圣者,这是错误的想法。十个指头有长短,再好的良田,种植上等的禾苗,仍然会有几根稗草杂在其中。佛陀的弟子中,也是有种种不同的人物,就是行十恶的佛弟子,也不能说没有。不过,这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他表面上的名义是的,但实际上他还是人。并不是说做佛弟子,于一眨眼之间就能超凡入圣。佛陀的弟子,遵照佛陀的指示,精进向上,证得正觉的人不在少数,但不依照佛陀的指示而行,堕落了的当然也有人在。
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的地方说法的时候,弟子群中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教道:
“你们不要争,用争来止争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争。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过去憍赏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憍赏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的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胜过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国土,那么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人民受苦。’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家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的用音乐舞蹈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居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悲不成声。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仇,行着与我相反之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不忍见父亲无辜的死去,但又不得已,只有接受父亲的命令,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灾难。波罗奈国全国的豪族士绅,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为他想到要除去祸根,所以就不得不把长寿王斩首。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的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的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警,满怀着怖畏的心而不能安眠,严厉的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技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给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长生童子,护身的刀都交给长生童子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从都失去连络,跟随在身后的只有长生童子。梵豫王寻找路途,找了很久还不能寻到出路,他疲倦的就枕在长生童子的膝上闭目休息。
“这个时候长生童子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警雪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要杀梵豫王,但就在这一刹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呵!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的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王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
“梵豫王急忙的问道:‘你的父王有什么遗训呢?’
“长生童子把他父亲的遗训又说一次道:‘忍!忍!这就叫做孝。不要结怨的因果,怀着毒恨的心是万载祸患的根源!’
“梵豫王像没有听懂似的问长生童子道:‘忍!忍!这是我知道的,但怀毒是万载祸患的根源是什么意思呢?’
“长生童子回答道:‘我杀大王,大王的臣子必定要杀我,我的臣子也必定要杀大王的臣子,这样杀来杀去,永远是轮转不止。不若我原谅大王,大王原谅我,忍才是除祸根之源。’
“梵豫王听后,万分的感激,他懊悔得喃喃自语着:‘我杀了圣者,我的罪该万死!’他告诉长生童子,他此刻衷心的愿意把国家全让给他,但长生童子却很谦虚而庄重的说道:‘大王的本国,是属于大王所有的,我父亲的国土你归还我好了。’
“梵豫王和长生童子就一起寻路回城。路上,很多梵豫王的大臣迎来,梵豫王向他们试探的问道:‘我问你们,假若你们相逢到长生童子的时候,怎么对付他?’
“这些大臣,都一个个勇气百倍的回答说:‘砍他的手!’‘断他的足!’‘送他的命!’
“梵豫王指着身旁的长生童子说道:‘这就是长生童子!’
“大臣们非常的惊奇,一个个都剑拔弩张,准备杀害长生童子。“不要动手!”梵豫王遏阻着,他把长生童子以德报怨的话一一讲给大臣们听,大臣都很感动,梵豫王并吩咐以后无论是谁,不准对长生童子再怀恶意。
“大臣们非常悦服,回城进宫之后,梵豫王请长生童子香汤沐浴,以王者的服装为他穿着,让出自己的宫殿,请长生童子坐在自己的金床之上,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长生童子为妻,派了很多的军队车马,护送长生童子回国。
“诸比丘!你们听了此事,不知心中作何感想?憍赏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具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仇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来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佛陀虽然这么慈悲的引事实来劝解大家不要争执,但一些喜好争执的比丘的心里,仍然像有一大块不能溶解,有一位比丘对佛陀说道:
“佛陀!别人讥嘲辱骂我,对我持相反的意见,叫我一句话不说,我做不来。”
佛陀看看这位讲话的比丘,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威严的说道:
“做一个世间上的国王,给人家弄得国破家亡,尚且能够忍辱,只有你们口头要争,为甚么不能和合呢?以争止争,永没有止的时候。果真你们是为着解救众生,为着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用力量代替慈爱去折服对方,这也未尝不可。但你们之间的争执,全是从自我执着的私念出发。自我的一己之见,不应去争,应该要忍,忍之道才是宝贵的。诸比丘!假若你们有人不把大家当作师友看待,不肯共同的虚心学习,有如狂象独居旷野,坚持己意,以为自己最贤能善良,那就不要和他认为恶的人住在一起!”
佛陀说后,就吩咐各人散去,不能改变坏脾气的人仍然不能改,佛陀对无缘没有善根的人,也只好由他去。有善根而给佛陀的话感动了改往修行的也很多。
佛陀等大家散后,心中没有不快乐,因为他是佛陀,要讲的讲过以后,心中没有丝毫的执着。佛陀知道人间争的结很难解,自己不觉悟谁也没有办法。佛陀感到这个世间需要宣扬慈悲、自由、平等、缘生的真理,更加迫切!
佛陀独自一人信步走着,渐渐的走到波利耶沙罗林来,这座森林里正住着阿那律、跋提、金毗罗三人在修行。
这三个伯仲兄弟,在家时感情很好,出家后感情也是很好,他们三人有一盟约,共同依止佛陀修道,一切都遵照佛陀的戒法而行。若是出外乞食最初回来的人,先要敷床,次要汲水,再次要拿出洗足的器具和抹脚的布巾,安置水瓶,能够吃的东西把肚子吃饱,剩余的收藏于凉爽的地方,放在没有虫子的水中,留给后回来的人吃。收拾以后,净手洗足,整好尼师坛,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坐禅。再回来的洗足后,水如不足,要去再补,洗干净布巾,为后回来的人预备。吃饭的时候,如果感到不足,把前人剩下来的拿来吃,然后又再收好,净手洗足,整好尼师坛,入室念佛念法念僧或静坐。他们就这样过着律仪的生活,等到渐渐黄昏将要晚的时候,最初的人从禅定起来汲水,力量不足时,举手示意,叫人帮忙,但不可说话,默默的静静的生活。五天召开一次会议,商讨一些问题,以及报告各人修行的心得。这样平和的、美满的生活,他们都感到非常快乐。
佛陀走到这里来,心中很是欢喜,但这儿有一位守林的人,他不认识佛陀,因为平时佛陀行化在各地,总是带领了许多的弟子,而今天是独自的一人,不留意时都不知道这是佛陀的光临。因此守林的人向前阻止佛陀道:“这里有三位圣者住着修行,您不能进去!”
佛陀微笑着,静静的答道:“他们三人见到我,大概也很欢喜!”
守林的人就把此话前去报告,三个人见到是佛陀的光临,真是喜出望外,阿那律来接佛陀的衣钵,跋提去敷好床席,金毗罗赶紧汲水给佛陀洗足。佛陀见到他们三人,很欢喜的向他们说道:
“你们在平和的修道,过着无争的安乐生活,一心一德,一师一道,水乳交融似的和合,实在美满得很!”
佛陀在这里说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道理,更增加三人对这美满生活的信心!他们感到天上的快乐、天上的欢喜,也不如他们的清净,他们的实在!
以后,喜欢争的人,佛陀就不理睬他们,这风声传出去以后,他们还有甚么可以自尊呢?
非法喜争的人,一部份反省觉悟,一部份大家共同压制他,他们这才忏悔,才知道大海流出的百川,是不能分的。
世间上争执的烦恼,和乐的安静,原是各人自找的,僧团中的学道者,在大圣佛陀的德化之下,因为根机的不同也有着圣凡之分。
第卅五章 毗舍佉大心布施
第卅五章毗舍佉大心布施
佛陀在祇园精舍教化的时候,一天,当佛陀托钵经过街道,有一对夫妇供养佛陀一钵饭,佛陀说:
“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收万,你们以此一钵饭的布施功德,将获得无量的福报。”
佛陀说后,正想离开,但那对夫妇怀疑的问道:
“佛陀!我们凡愚的人真不了解,仅仅一钵饭的布施,那能获得多大的福报?”
佛陀解释道:
“你见过尼拘陀树吗?一树茂盛到四五里路之远,每年落下的果实有数万斛之多。当初,尼拘陀树的种子,也只是一粒果实。”
佛陀简单的比喻,这一对夫妇听后才懂得布施获报的意义,才懂得佛语的真实不虚。
从此,舍卫城的人民,对佛陀及比丘们都更欢喜踊跃的供养布施。
有一天,一个家庭主妇似的女人到祇园精舍来拜见佛陀,她顶礼以后,就对佛陀说道:
“佛陀!我的名字叫毗舍佉,就住在这舍卫城中,假若佛陀慈悲肯庇佑我的话,明天请带诸比丘们到我的家中受供,让我种一点福田。”
佛陀知道毗舍佉真挚的心,当即答应,毗舍佉很欢喜的回家准备。
这一天晚上,落了很大的雨,第二天仍然是落着,佛陀和弟子们在毗舍佉家中吃饭以后,毗舍佉前来感谢佛陀的光临,并且提出要求来说道:
“佛陀!我有八件事情,请求您慈悲答应!”
佛陀很庄严的回答道:
“毗舍佉!在我没有知道你的本意以前,我是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我的希望不是恶意,希望佛陀能够答应!”
“假若不是恶意,你说出来,我听听也可以。”
“佛陀一定要答应!”
“不一定!”
毗舍佉无法,只得先照自己的意思说道:
“我的八个希望,就是:
“第一、我希望佛陀允许我布施比丘们下雨时所穿的雨衣。
“第二、我希望佛陀允许我供养初加入僧团的比丘。
“第三、我希望佛陀允许我布施出外旅行比丘的食物与金钱。
“第四、我希望佛陀允许我布施生病比丘们的汤药。
“第五、我希望佛陀允许我供养生病比丘们的适当食物。
“第六、我希望佛陀允许我供养看护病人的比丘。
“第七、我希望佛陀允许我常常以稀粥到僧院中去供养比丘。
“第八、我希望佛陀允许我布施比丘尼们的浴衣。
“佛陀!这八事布施是我的愿心,是我恳切至诚的希望,佛陀看我,不知够不够资格这样来行这八项布施?祈求佛陀,千万答应我的要求!”
佛陀知道毗舍佉所要求的八事以后,他又问道:
“毗舍佉!布施者是没有资格的限制,但你有什么理由要行这八项布施呢?”毗舍佉回答道:
“佛陀!我老实禀告您,我今天预备好了饭菜以后,我就叫我家中的女仆前去恭请佛陀和诸比丘,她去后不久回来说没有逢到佛陀和诸比丘,我很感到奇怪,佛陀在室内静坐是不要说,但诸比丘到那儿去了呢?后来我听说诸比丘没有雨中的着物,每逢到下雨的时候,在精舍里把上衣脱去,仆女怕羞,所以回来说没有看到。没有雨中衣服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布施比丘们雨中特别穿着的衣服,这是我第一个愿望布施的理由。
“第二个愿望,初加入僧团中做比丘的人,怎么样去托钵乞食,到什么地方才有人供养,他们是不知道的,为了一餐饮食,免得辛辛苦苦的要走很多的路,所以我想到要布施他们。
“第三个愿望,出外旅行的比丘,为了托钵,想到的地方要很迟才能到,没有金钱,走路是多么不便,所以我愿布施他们。
“第四个愿望,比丘们有病,没有医药,身体不容易很快的痊愈,因此我欢喜布施他们的医药。
“第五个愿望,比丘们有病,没有适当调养的食物,这对以后的身体很有影响,这也不能不注意。
“第六个愿望,看护病人的比丘,又要忙看病,又要忙乞食,这是顾不来的,为了让看病的比丘一心的看病,不要为饮食烦心,所以我愿意布施供养。
“第七个愿望,常听佛陀赞叹粥有十种利益,比丘晚上不出外乞食,我供养他们一点稀饭,调调心,可以增长他们的健康。
“第八个愿望,我们在河川的水边洗浴,常常见到比丘尼也裸着体和我们女人在一起洗浴,有时很多卖淫的娼妇,也同在一起洗浴,她们嘲笑说:‘比丘尼们!你们年轻美貌,守着清净的生活有什么利益呢?不如年轻的时候享受红尘的快乐,老年再去出家过清净的生活,这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傻呢?’佛陀!在光天化日之下,裸着体和娼妇们一起洗浴很不美观。不若穿起浴衣,和我们一样的洗浴比较好看。这是我希望行此八项布施的理由,希望佛陀慈悲答应!”
佛陀对毗舍佉的愿望,没有加以可否,又再问道:
“毗舍佉!你这样的发心,我已知道,但这与你有什么利益呢?”
毗舍佉回答道:
“佛陀!假若将来有一天,我见到某一比丘逝世的时候,能够听到佛陀说,这个比丘进入涅槃,是开悟证果的阿罗汉。我就静静的想,不知他在舍卫城有住过吗?其实有人告诉我,他就是祇园精舍的比丘,我就会知道,这位已证阿罗汉的比丘,下雨的时候,穿过我的雨衣;旅行的时候,受过我的布施;有病的时候,我供养过适当的饮食和汤药,他是圣人,我和他结过缘,我一定仰仗他的功德,得到无上的安心和幸福,佛陀!为着我自己,我愿行这八项布施。”
佛陀听后,很欢喜的赞叹道:
“你的愿望很好,我很欢喜的答应你这八项布施,这也是你的欢喜。真正的布施,要心生欢喜,要尊敬受施者,不可以有可惜的心,不望受施者感谢和报答,如能这样布施,自己可以得到幸福的果报,受施者也同时可以得到幸福的果报。毗舍佉!你已了解到你不舍财,财亦要舍你,不如舍财,令作功德坚财!”
毗舍佉听佛陀的开示以及赞叹和答应以后,生大欢喜,她像见到佛陀的光明已庇照到他的四周,他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身心都感到非常的安乐和自在。
佛陀的僧团中,比丘和比丘尼过的什么生活,不难想像而知。
不过,他们的物质生活虽很贫乏,但心内却充满欢喜,因为他们是已接触到佛陀的爱的人!
第卅六章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第卅六章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佛陀的弟子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安份守己的好人固多,兴风作浪的人也不能说没有。
当初奉净饭大王的命令,侍奉佛陀在做太子时的优陀夷,他出家后的名字叫做迦留陀夷,当佛陀立志要出家时,迦留陀夷曾用种种欲情的美词劝谏过佛陀。佛陀成道以后,再奉净饭大王的命令,迎请佛陀回到祖国的也是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没有真正发心出家,而是因为在佛陀的威德摄受之下,勉勉强强的剃除须发,换着袈裟。
论起迦留陀夷这个人,他是常常因为女人的事给别人批评,给佛陀诃斥,可以说,他是常常失败在女人的手中。有时一阵风潮之后,他也知道忏悔谢罪,但他生性放荡,无法永远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每当他给外境诱惑得理智敌不过情感时,他就浸在水中,希望藉此能改换性情,他就是这么一位滑稽的人物。
迦留陀夷虽然生性如此浪漫,但他很有才能,因为他当初在佛陀做太子时曾服侍过佛陀,所以谁都认识他,佛陀也完全知道迦留陀夷的为人。佛陀认定他是一个好人,每当他失败的时候,佛陀诃斥他几句以外从未计较其他的事情。
佛陀的弟子中都料想不到佛陀会对放逸的迦留陀夷这么宽大包容,佛陀已不像才开始组织僧团时的那么严格,改过忏悔的人,佛陀认为他将来仍有希望,如果肯得悔改,佛陀是从没有不原谅的。
佛陀对迦留陀夷的宽容,这事只有提婆达多最感到不满,因为他的毛羽未丰,集团的派系尚未成立,只有在背后集合和他同感的人发发牢骚,泄泄胸中的不平,在表面上是没有人敢反对佛陀的作风。
佛陀知道人间的弱点,他知道悔改的人会渐渐的变好,迦留陀夷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的代表。
迦留陀夷和佛陀住在祇园精舍时,园中常有乌鸦聚集起来啼叫,那呱呱的声音很嘈杂,他不能安心静坐,非常发怒,他就特别做起弓箭来企图射杀乌鸦,后来给佛陀知道时,曾不客气的诃斥他一次。又有一次他进宫见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把他看为老朋友,进出一向是不要通报,他走进王宫,适值末利夫人早晨起身,知道迦留陀夷来时,她就赶快披起一件外衣,但一不小心披在肩上的衣服忽然掉下来,她很感到裸体的羞耻,赶快缩紧一团,迦留陀夷见了大喜,回来对大家说:“今天我看到末利夫人白净的身体。”佛陀知道时,也严重的申诉他一顿。说起迦留陀夷,他听说那里有美丽的女人,总要去看看;出门的时候,自己的东西总爱给少年的比丘去拿。他更爱三五成群的开玩笑,官僚的习气很重,佛陀总是不客气的诃斥他。
他是常常给佛陀诃斥的一个人!
有一天,迦留陀夷遇到一个美丽的婆罗门的姑娘,照例的他又给美色诱惑得不能自主,这个姑娘对迦留陀夷也很有意,他们一边走着,一边谈着,走到无人的地方,迦留陀夷就向她接吻。接吻的时候,迦留陀夷心中忽然吓了一跳,跟后他就推开这个姑娘,不敢再看一眼的逃回祇园精舍。这个姑娘,认为迦留陀夷出尔反尔,有意侮辱她,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即刻殴伤自己的身体,撕破自己的衣服,回到家中哭闹着告诉父亲,说迦留陀夷用暴力调戏她。
这个姑娘的父亲听后大怒,集合他的乡党,埋伏在一个地方等候迦留陀夷经过,他们用木棒打他,用脚踢他,等到迦留陀夷被打得不能支持时,就把他投进围绕在宫殿四周的护宫河中。
巡视宫殿的卫兵见到迦留陀夷时,就把他营救上来,带去见波斯匿王,虽然是很有才能的迦留陀夷,这一次见到波斯匿王时,也不禁感到万分羞愧。他就对波斯匿王发誓说,以后绝对不再有这样的行为,波斯匿王替他裹伤敷药,派人好好的把他送回祇园精舍。
佛陀以后就叫迦留陀夷服侍自己,一步一跟的不准他离开,不久,佛陀到鸯伽国的犍若精舍去说法,特地把迦留陀夷一同带去。佛陀说法时他要听讲;佛陀静坐时,他也在座旁参禅。
有一天,他体味到参禅静坐的微妙,心中烦恼欲情的云雾,像给朗朗的日光照开。坐禅以后,他对佛陀说道:
“佛陀!我今天好像从梦中醒来一样,我在佛陀座旁参禅,到今天才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佛陀对我们的恩惠。我们所以能获得安稳的生活,心中离开无限的苦闷烦恼,都是因为有佛陀的教示,我到今天才感到佛陀的教示对我们是这么亲切。我有很多恶的习气,幸逢佛陀的善法救济,我感激得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过去,佛陀说过,过了正午,比丘最好不要再进饮食,那时我总是不能忍耐,信者晚上的供养又特别丰富味美,我现在才知道不非时食,确实经过佛陀深深的考虑。我过去在一个雷雨之夜,也曾和比丘们在街上托钵乞食,见到一个妊妇疑我们是鬼而堕胎,想起那些事实,我们很感激佛陀的教法。实在说来,做比丘的确要有正念、正定、正智慧,如能这样,佛法才能安慰到我们的心,才能使我们自己的心灵快乐。我承受奉行佛陀的教法,高兴得真不知如何来形容,不知如何来报答佛陀才好。”
佛陀听完迦留陀夷的话后,微笑的说道:
“迦留陀夷!你已经知道出家修道的意义。可以说,世间上比出家修道、宣扬真理、体证法乐以上的快乐是没有的。唯有了知这种法乐的人,才知道涅槃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快乐。”
迦留陀夷非常欢喜,他第一次受到佛陀褒奖和赞许。
比丘中有甚深习气的是迦留陀夷,比丘尼中喜行恶法的是偷兰难陀,偷兰难陀好像是迦留陀夷的化身,但她没有迦留陀夷的才能,没有迦留陀夷善良的心。
偷兰难陀虽剃发染衣,但她和别的比丘尼不一样,她泼妇似的性情一点都没有去除。佛陀对她像对迦留陀夷一样,常常诃斥她,诃斥以外,也没有把她逐出僧团。偷兰难陀最讨厌的就是大迦叶尊者,因为大迦叶那八风吹不动似的威严态度,她最不爱看。但她对佛陀的威严是非常非常的崇敬。见到大迦叶的圣者之颜,她就皱着眉,心如刀割。有一天大迦叶托钵乞食回来,路上和她相逢,她就向大迦叶唾吐骂道:
“这是没有懂得万法平等和万法缘起的人,早上就遇到这个外道真不吉利。”
偷兰难陀犯了八敬法,如果大迦叶报告佛陀,一定会把她驱逐出去,但大迦叶像没有听到她的话,根本就不和她计较。但这件事情传闻到迦留陀夷的耳中,他异常愤怒,他对偷兰难陀轻慢大迦叶,不尊敬长老的圣格,很是不平。他走到偷兰难陀的居所,指着她骂道:
“你这个恶婆,你敢唾骂尊者大迦叶,你也敢唾俺吗?”
偷兰难陀知道迦留陀夷的为人,还没有回口,迦留陀夷就打倒她,训斥她一顿。
佛陀知道后,摇摇头,他知道少分证得圣果的人,见惑上的烦恼无明虽断,但思惑上烦恼无明尚不易除,佛陀再没有责怪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这个人,同谁都谈得来,同谁都能亲密的相处,这是他的特长,尤其接引女人来皈依佛陀,没有人再比他有办法。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见到女人,总感到有些束手无策;而迦留陀夷则应付裕如,很多长老们作不到的事情,他都能毫不费心费力的做到。被大家都厌弃的人,被大家都认为没有办法的人,迦留陀夷还是很欢喜和他来往,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毒的心,没有贡高我慢,若是值得敬重的长老,他是非常的尊敬,他是僧团中一个很有人缘的人,他也是大众取笑的对象。
迦留陀夷在佛陀身边亲近一个时期,于道学上的修养很有进步,佛陀很关心他,很爱护他,总没有嫌他讨厌。佛陀回到祇园精舍的时候,他也回来,但佛陀后来很放心他的个人行动。
有一天,迦留陀夷独自的走在街上乞食,他经过一个饼店,店中有个中年女人,他就向前对着那个女人笑着说了两声‘很香’的话,那个女人就拿了八个烧饼供养他,他对女人说道:
“你的烧饼很香,把这么多个给我一个人吃很是可惜,不如请你帮我拿到祇园精舍去,分给大家吃好吗?”
那个女人很好说话,温和的点点头后,就拿着烧饼和迦留陀夷同到祇园精舍来。以这个为缘,这个女人就皈依佛陀。不久以后,丈夫也给妻子接引皈投到佛陀的座下,夫妇都成为热心佛教的虔诚信者,他俩只生养一个姑娘,招赘一个女婿在家,后来迦留陀夷和他们全家都很好,常常到他们家中去玩。可是,很不幸的这对夫妇不久就相继辞世,只留下姑娘和女婿。
年轻的姑娘和丈夫很敬重迦留陀夷,很欢喜听他说教,有一天下午,迦留陀夷走到姑娘的家中,姑娘的丈夫出外去推销烧饼,因此,一件男女的奸情,无意中就给迦留陀夷看到。原来这个姑娘瞒着丈夫正和一个不知名的男人亲亲密密,听说这个男人是盗匪一类的人物,迦留陀夷见到时进退非常为难,也感到非常困惑,他怎样也想不到有这一出尴尬的场面。
那个盗匪,见到迦留陀夷就很快的逃去,姑娘并没有感到羞愧,她心中反而怨怪迦留陀夷是故意的前来找她麻烦。迦留陀夷劝她要忠于丈夫,顾到名誉,早一点和那个盗匪离开,不然家庭的后果,一定非常不幸。
姑娘没有把迦留陀夷的忠告听在耳中,她唯恐自己的秘密会给迦留陀夷告诉她的丈夫,因此,等迦留陀夷走后,经过一番考虑,她生起杀害迦留陀夷的心。饶舌的迦留陀夷,他不知道这个姑娘给爱情迷惑得失去理性,她无论怎样是不愿和那个男人分离。迦留陀夷万想不到忠告人家后果不幸的话,会带给他自己可怕的后果。
姑娘等到男人又来时,就用媚惑的力量,向男人说出她的计划,她说,让迦留陀夷活着与彼此都很不利。
那个男人不以为然的说道:
“迦留陀夷是一位尊者,是大圣佛陀的弟子,很得波斯匿王的信仰,王宫中可以自由的进出,文武大臣都是他的朋友,杀害他,对我们是非常危险的事。”
姑娘撒娇的气着说道:
“你这么没有用!杀害他又不是给人知道。我们要得天长地久,他是眼中盯,不能不把他除去,你只要依着我的计划去做即行。”
男人虽然还没有起杀心,但姑娘的话他也不敢违背。不久,这个姑娘装病叫迦留陀夷来。
迦留陀夷来时,她又装着悔过似的说道:
“谢谢你的光临前来,我现在已经决定和那个男人离开,请你放心!”
迦留陀夷大喜,连声赞道:“很好!很好!”
姑娘用种种动听的话,向迦留陀夷叙说,迦留陀夷也很高兴的对她说些道德伦常的话。他们谈到人静更深的时候,迦留陀夷才起身告辞,姑娘说要送他回去,他们就走着谈着,途中,等待的那个盗匪见到迦留陀夷时,即从他的身后连砍数刀,迦留陀夷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被杀害了,姑娘和那个盗匪把迦留陀夷的尸体埋藏在一个粪坑之下。四野黑黝黝的,天空没有星光,阴森的夜风吹寒人的心房。
迦留陀夷从此再不会回到祇园精舍,两天三天,当然是没有问题,三天五天以上,大家见不到迦留陀夷,不禁都怀疑起来。
佛陀数日来就没有甚么说话,他告诉弟子们说,迦留陀夷的袈裟,今后他不会再用,最好请舍利弗为他转送给别人,并希望弟子们今后不要在世俗的人家太活跃。
大家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看到佛陀像是很悲哀的样子。
有一天,迦留陀夷的尸骸被人发现,消息传到祇园精舍的时候,大家非常同情和惊慌,佛陀没有表示甚么,他举头望望天空的白云深处。
波斯匿王听到迦留陀夷被害的报告,震怒得暴跳如雷,他下令限期逮捕凶手,他说一定要为迦留陀夷伸冤,这一件凶杀案就因此传遍全国。
比丘们私下议论迦留陀夷的被害,一定是与女人有关,不是桃色纠纷,也是遭别人嫉妒。佛陀告诉大家,不要误会现在的迦留陀夷还是过去的迦留陀夷。世间上发生不幸的事情虽然离不开名利美色,但推论迦留陀夷的被害,说他也是贪爱名利美色,这样的理由不能成立。迦留陀夷的遭遇不幸,那是因为他不重小节,于在家的人群中太活跃的关系。最后,佛陀希望弟子要注重生活威仪,尤其走在街上,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和人太表示亲密。
有人说,迦留陀夷被人凶杀而死,一定死得很苦,很悲惨,但舍利弗大比丘,坚持着说迦留陀夷被害的时候是很安乐,很平和的。舍利弗并举一段往事证明:
那是一次舍利弗在王舍城森林中坐禅的时候,在离他不远的一个岩窟中有一位优波先那比丘尼也在修道坐禅。
优波先那有一次进入三昧时,像有甚么东西在她身上爬着,并被咬了一口,后来见一条有名的毒蛇从她的衣服里爬出来,优波先那知道一定要死,但她一点都不惊慌,她安详的对舍利弗说道:
“舍利弗尊者!我被毒蛇咬了,马上就会死,现在毒还没有在我的身上巡回,请你为我转告给左近的修道者。”
舍利弗不信似的回答道:
“没有这回事,被毒蛇咬了的人,颜色马上就会变的,我看你的颜色和往常一样,你怎么说这样的话呢?”
优波先那仍然平和的说道:
“舍利弗尊者!佛陀说人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因缘集合的,没有‘我’这个东西,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人生像一场戏言,如幻如化,本来是空,毒蛇能咬众缘和合的色身,怎么能咬空呢?我的颜色不变,就是这个道理。”
优波先那能解脱肉身的痛苦,静静的进入涅槃,见到的人,都很感动赞叹,舍利弗就以此说明觉悟的圣者,身体可遭凶报的力量死去,但心境却都是平和安乐的。
不久,杀害迦留陀夷的那个盗匪被捕,民众中有人说那天还看到迦留陀夷和姑娘同走的,因此姑娘和盗匪经过审问后,波斯匿王下令判处极刑。
从此,迦留陀夷的身体是毁灭了,但他的性灵却得救了。
第卅七章 玉耶女的悔改
第卅七章玉耶女的悔改
用黄金铺地建立祇园精舍的须达长者,他的第七个最小的儿子,迎娶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玉耶为妻,玉耶生长得姿容秀美,身材楚楚动人,她自恃自己的美丽,对公婆固然是没有孝顺服侍,就是对丈夫或亲朋也看不在眼中,有时眉目言谈之间,还有轻慢侮辱的意思。
须达长者讨娶这一门媳妇,使一个和乐的家庭,不时发生无谓的纠纷,纠纷的原因,都是为了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
须达长者非常失望伤心,六个儿媳都能融洽相处,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的玉耶,小小年纪,竟然是这么目无尊长。他常要子媳们不时的到祇园精舍去听闻佛陀说法,唯有玉耶持着反对的意见,不肯前去。她说,就是佛陀法驾亲来,她也不愿相见。玉耶的增上慢,须达长者往往想用棍棒责打,使其悔改。但当玉耶知道公公有这样用心时,她就哭闹不休,口口声声的闹着要带自己的东西回归娘家。
须达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是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就最不高兴和佛陀相见,最不愿意听佛陀说法,这有甚么办法呢?
有一天,须达长者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智慧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侮辱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佛陀带领弟子,到达精致的长者府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命第七公子去叫她,但他回来说玉耶不在房中,长者心里非常感到对不起佛陀。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但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安慰长者道:
“你心中不要难过,等一会玉耶自会出来。”
佛陀说后,身上像是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偷偷在佛陀身后的门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反感,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
佛陀没有弯曲,心平气和的说道: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虽然可以诱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不能够叫人见到欢喜。女人如花似的面孔,柳枝似的身腰,虽然可以适宜作他人的玩具,但以此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三种缺陷是:
“第一、在童年的时候,受着父母的管束,不能像男孩子那么任性自由。
“第二、出嫁以后,凡事要听丈夫的吩咐,处处要依赖他人,自己没有自由。
“第三、到年老白发龙钟时,常给不孝的儿媳呵斥,阻碍一切自由。
“除此三种缺陷以外,女人还有十种业障:
“第一、出生的时候,因为父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每见生下女孩,心中就厌恶不喜。
“第二、在养育期中,父母认为女孩子不是自家之人,所以不尽心抚育。
“第三、女子长大时一定要出嫁他人,为着结婚之事,使父母挂心。
“第四、做女子的人,心常畏惧,不敢见人,每见人时,总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第五、女子长大时,一定要别离父母,委身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第六、女子怀妊时,身体种种不安,大腹便便,苦不堪言。
“第七、女子生育孩童,疼痛难忍,难产之事,时有发生。
“第八、女子一切要仰仗丈夫,心存恐惧,时刻挂心失去丈夫之爱。
“第九、女子生性爱好虚荣,化妆打扮,浪费时刻,其实身常不净,多于男人。
“第十、女子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哀乐,身心恒常不得自在。
“玉耶!女子有这种种业障缺陷,面容虽是美貌,但有甚么值得向人骄傲?而且,青春美貌是暂时不实的东西,聪明的人绝对不愿以此向人炫耀!”
玉耶静静的听着佛陀的法音,句句都击中她的心,她畏缩的望望佛陀,问道:
“那么,女人怎么做才好呢?”
佛陀知道玉耶骄横散慢惯了的心,此刻已收回来,所以又再慈和的说道:
“玉耶!你问我女人怎么样做才好,我告诉你,你现在是人家的妻室,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玉耶!做妇女的对待丈夫要有上说的五种态度,除此以外,更要进一步奉行五善去除四恶,五善就是:
“第一、早起梳头洗面,迟睡当心门户火烛,不可推诿别人。
“第二、丈夫斥责,忍耐慎口,不可怀恨在心。
“第三、一心守夫,唯恐不及,不可再生邪念。
“第四、常愿丈夫长寿,丈夫远离时,整理家务,不可再怀二心。
“第五、不念丈夫恶,常记丈夫的好处,有美味必先奉敬丈夫,不可先尝。
“奉行五善以外,还要去除四恶:
“第一、未黑先眠,日出未起,丈夫斥责,反言相讥。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夫,对夫异心,常存邪念。
“第三、不治家事,耽于游戏,搜人长短,说人坏事。
“第四、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玉耶!妇女若能奉行五善,众人爱敬,受人赞誉,祸不降临,德及子孙;若是犯此四恶,夫家不喜,自身多灾;现世之身,不得安稳,万项事情,不能称心。玉耶!你希望做行善的妇人呢?还是希望做行恶的妇女呢?”
玉耶听佛陀说后,感动得流泪道:
“我错了!我真是愚人,我听了佛陀的教化,像从梦中醒来似的。佛陀!请容我忏悔,以后我一定善尽妇道,不起骄慢愚痴之心。”
佛陀欢喜赞叹道:
“做人谁能无过呢?知过必改,就是聪明的贤人了。”
玉耶最后哀求佛陀为她授说六重二十八轻戒,她愿世世生生,作一家庭佛化的优婆夷,须达长者的全家,也都为她祝贺新生。
第卅八章 善生长者归佛化
第卅八章善生长者归佛化
佛陀有一次从憍萨弥罗国顺着恒河的流水,进入摩竭陀国的罗阅只城内。这时城内有一位富家的公子,早上起来就来到郊外园中,先湿了衣服,然后湿了头发,恭敬合十,先向东方礼拜,然后再向南西北方,以及上方下方顶礼。
佛陀有一天在托钵行化的途中,无意中见到这礼拜六方的男子,佛陀慈悲关切的向前问道:
“善男子!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早晨出城,披发湿衣,向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礼拜呢?”
那个男子望望佛陀,惊奇的说道:
“呵!佛陀!我早就知道您,可惜我无缘听闻佛陀的教法,我的名字叫做善生,刚才佛陀问我,为什么要向东南西北上下诸方礼拜,因为这是我父亲去世时的遗言,为着孝顺尊敬我的父亲,所以我每日必须礼拜六方。”
佛陀慈悲而庄严的对善生道:
“善生!你所礼拜的六方,只有名称,在宇宙虚空之中,那儿有东南西北的方向?在我的圣贤法中,也礼拜六方,但不是你所拜的六方。”
善生怀疑的问道:
“佛陀!怎么样才是礼拜圣贤法中的六方呢?请佛陀慈悲给我指教!”
佛陀就静静对善生说教道:
“善生!你诚恳的心情我已知道,我很高兴向你说教,你要用忘我的心来思惟我的教法。
“善生!做人先要知道四种结业,什么是四种结业呢?
“一、知道杀生是残忍的恶习。
“二、知道盗窃是损人的行为。
“三、知道邪淫是痛苦的根源。
“四、知道妄言是虚伪的欺骗。
“善生!做人更要不于四处作恶行,那四处?
“一、永无满足之自私的贪欲。
“二、嫉妒骄狂之恼怒的嗔恚。
“三、所作行业之后果的恐怖。
“四、执断执常之我见的愚痴。
“善生!人若有这四种恶行,名誉日减,人不喜见,如同下旬的月亮,一天一天的减少;假如能够离开这四种恶行,名誉日增,受人尊敬,像上旬的月亮,一天一天的增满。
“善生!有六种损财造业的事不要去做,那六种损财造业的事呢?
“一、耽缅于酒。
“二、喜好博戏。
“三、闲游放荡。
“四、迷于歌舞。
“五、爱交恶友。
“六、懈怠懒惰。
“善生!耽缅于酒的人,常有六失:一是散失财帛,二是常生疾病,三是爱好斗争,四是恶名流布,五是嗔恚粗暴,六是智慧日损。
“善生!喜好博戏的人,也常有六失:一是财产日耗,二是虽胜生怨,三是智者所责,四是人不敬信,五是为人疏外,六是生盗窃心。
“善生!闲游放荡的人,亦有六失:一是不护自身,二是不护子孙,三是不护财货,四是常自惊惧,五是诸苦缠身,六是喜生虚妄。
“善生!迷于歌舞的人,亦有六失:一是歌在何处,二是舞在何处,三是琴瑟在何处,四是讲说在何处,五是鼓乐在何处,六是聚会在何处。
“善生!爱交恶友的人,亦有六失:一是方便生欺,二是好喜屏处,三是诱他家人,四是图谋他物,五是财利自向,六是好发他过。
“善生!懈怠懒惰的人,亦有六失:一是不肯作务,二是不肯勤修,三是喜好美味,四是妄想纷飞,五是受人轻视,六是事业无成。
“善生!耽缅于酒乃至懈怠懒惰的这六种损财的业是不能去造作的,假若去造作,家财一定日日损减,名声一定渐渐受人批评。
“善生!复有四种像是亲朋好友的样子,但实如怨家,这是应当觉察了知,那四种怨亲呢?
“一、有贪欲而假畏伏的人。
“二、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
“三、有谄谀而来敬顺的人。
“四、有图乐而来交友的人。
“善生!有贪欲而假畏伏的人,第一你给他少了他望多,第二他给你小利要你报酬大利,第三畏惧你而勉强来亲近,第四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
“善生!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第一无论你的行为是善是恶,他都顺从,第二等你有难的时候他就离开,第三见人有善事而来求助,他便密为隐藏,不使你知,第四见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他便排击你而忘记恩惠。
“善生!有谄谀而来敬顺的人,第一见你有不好的行为他不劝谏,第二见有善事可作他不协助,第三见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趋承逢迎,第四见到有义无利的事他便后退。
“善生!有图乐而来交友的人,第一有喝有吃的时候和你为友,第二有赌博游戏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三有有淫逸放荡的时候才和你为友,第四有歌舞出游的时候才和你为友。
“善生!前四种恶友要远离,因为那些朋友只会自己堕落,我现在再告诉你有四种益友可亲,那四种呢?
“一、见非即来劝止。
“二、有同情慈愍心。
“三、乐于帮助他人。
“四、苦乐皆不相弃。
“善生!见非即来劝止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见你为恶,则能遮止;第二为人正直,可作模范;第三慈心愍念,常思助人;第四示人善路,指导迷津。
“善生!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见你获得利益则代为欢喜,第二见你错犯恶行则代为忧急,第三称人名誉道德不言人非,第四见人说恶便能制止。
“善生!乐于帮助他人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护你不令放逸,第二护你不令失财,第三护你不令恐怖,第四对谈常作忠言。
“善生!苦乐皆不相弃的益友,有四事可贵:第一永不揭发朋友秘密,第二灾危之时永不舍离,第三为朋友愿牺牲生命财宝,第四常相教诫,济其恐怖之事。
“善生!你要用聪明的慧眼,去认识这四种益友,和他们相交,人格自会提高。要知贤能的人,他有纯洁清净的心,有正当的行为,像灯火的光辉,可以驱除黑暗。蜜蜂很勤勉的采蜜而富足,蚂蚁不懈怠的工作而积蓄,我望你散去这十分之二的财宝而来交诸善友,以十分之二维持生活,以十分之二经营商业,以十分之二供养三宝,以十分之二积余以备意外之灾。”
佛陀慈悲的法语,像迷途上的指南,听在善生耳中,他好像穷人遇宝,好像黑暗中见到光明,他五体投地的向佛陀顶礼,并对佛陀说道:
“佛陀!您真是伟大崇高的佛陀,您的指教,没有一句不有益于我们人生,您才是我们人间真正的导师。佛陀!我惭愧忏悔,我怎么到今天才拜见佛陀,我现在愿意把过去的一切迷妄舍去,请佛陀指教我,在佛陀的贤圣法中应如何来敬礼六方?”
佛陀知道善生诚实的心,当即说道:
“善生!在我的圣贤法中,亦当礼敬六方,是那六方呢?
“一、父母为东方
“二、师长为南方
“三、夫妻为西方
“四、亲朋为北方
“五、僮仆为下方
“六、沙门为上方
“善生!若是为人子者,当以五事侍奉东方的父母: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第二、凡所有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立宗祠守遗产,父母死后要布施。做东方父母的亦应以五事对待子女:第一、教育子女,不让为恶;第二、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第三、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第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第五、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父母子女若能如此,则彼方安稳,没有忧畏烦恼之苦。
“善生!弟子敬奉南方的师长,亦有五事:第一、师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第二、礼赞供养,恭敬受教;第三、尊重仰戴,不违其意;第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第五、从师明理,善持不忘。做南方师长的亦应以五事爱护弟子:第一、顺法调御,以爱教导;第二、诲其未闻,增广知识;第三、随其所问,令善解义;第四、示其善友,乐于交游;第五、尽己所知,诲授不吝。师长弟子若均能如此,则彼方安稳,无诸忧畏烦恼之苦。
“善生!为人夫者敬爱西方的妻子有五事:第一、相待以礼,相敬如宾;第二、守贞不二,使妻信任;第三、衣食随时,不使缺乏;第四、威严不亵,体贴其爱;第五、委付家内,悉任主使。西方的妻子亦应以五事爱敬其夫:第一、早晨先起,打扫家内;第二、请夫先坐,然后入席;第三、和言爱语,不谈粗言;第四、敬顺其意,不可违背;第五、先承意旨,而后作为;夫妻若能如此, , , ,则彼方安稳,没有忧畏烦恼之苦。
“善生!为人当以五事亲近对待北方的宗族朋友;第一、若有缺乏,布施给济;第二、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第三、利益均分,有我有他;第四、困难之事,助其成就;第五、诚实相待,不可欺骗。宗族朋友亦应以五事对待其人:第一、不令放逸,常常鼓励;第二、不令失财,劝其惜物;第三、不令恐怖,助长其威;第四、屏相教诫,不令作恶;第五、常相称赞,隐恶扬善。宗族朋友若能互相如此对待,则彼方安稳,没有忧畏烦恼之苦。
“善生!做主人的当以五事对待下方的僮仆:第一、每呼使役,莫令过份;第二、饮食以时,彼饥如己;第三、劳动定时,有暇令息;第四、病与医药,速令康复;第五、多余财物,常为赐予。做僮仆的亦应以五事敬对主人:第一、早起作事,勤劳为本;第二、为事周密,绝不敷衍;第三、不与不取,忠实事主;第四、工作热心,次第完成;五、称扬主名,说其善事。做家主及僮仆的若能互相如此对待,则彼方安稳,定无忧畏苦恼之事。
“善生!做檀越的人,当以五事奉敬上方的沙门:第一、身常行慈,不杀不盗;第二、口常行慈,不说妄语;第三、意常行慈,不贪不嗔;第四、供养四事,不令缺少;第五、门不制止,自由进出。沙门亦当以六事而教授檀越:第一、善为防护,不令为恶;第二、指授善处,多作好事;第三、教怀善心,不起恶念;第四、未闻令闻,常教正法;第五、闻者令解,多施法益;第六、多为讲说,得救之道。做檀越的和做沙门的若能如此相待,则彼方安稳,定无忧畏苦恼之事。
“善生!礼拜这圣贤法中的东方父母,南方的师长,西方的妻子,北方的亲友,下方的僮仆,上方的沙门,则行为端正,心离顽愚,努力工作,精进行道。他一定更会广交善友,亲近善知识,多行慈悲喜舍,发四无量心,多作布施爱语,行四摄法,这才是真正的孝养之心。”
善生听了佛陀的教示,开智慧眼,无量欢喜,信受奉行。他当即皈依佛陀,从此舍弃他过去那愚昧的礼拜六方,做了三宝的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