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典故  
佛法讲堂之 释迦牟尼佛传9
[2013-7-19]

释迦牟尼佛 9

第四十二章 阿阇世王忏悔得救

 

   第四十二章阿阇世王忏悔得救

 

   提婆达多灭亡以后,阿阇世王并不因他的灭亡而悲哀,反而在他的八识田中,感到这是罪有应得。原来,阿阇世王已逐渐有了悔意。

 

   有一天,阿阇世王在睡梦中见到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微笑着对他说道:

 

   “阿阇世!我是你的父亲,你虽然企图杀害我,但我不怨恨你,我是佛陀的弟子,我愿以佛陀的慈悲来原谅你。你终是做过我的儿子,我为你祝福,祝福你早日悔悟,走上光明的正道来。”

 

   阿阇世王醒来很难过,左右思惟父亲的慈爱,想到自己无理的杀害父亲,感到非常的后悔。

 

   有一天,阿阇世王和母亲韦提希夫人共桌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没有看到儿子优陀耶,就问侍从道:

 

   “优陀耶到那里去了?把他找来一起吃饭!”

 

   侍从回答说:

 

   “优陀耶在和狗一起玩。”

 

   侍从把优陀耶叫来的时候,优陀耶的手中还抱了一条小狗,阿阇世王问他道:

 

   “你怎么不吃饭呢?”

 

   优陀耶撒娇着回答道:

 

   “没有同狗在一起我不吃饭。”

 

   阿阇世王只得让他去,他们就共在一张桌上吃饭,吃了一会,阿阇世王对母亲韦提希说道:

 

   “我是王,为了爱儿子,居然同狗在一起吃饭,这真不好看。”

 

   韦提希国太夫人道:

 

   “同狗在一起吃饭,这有甚么了不起?吃狗肉的人都有。你现在为了爱儿子和狗在一起吃饭就挖苦起来。其实你的父亲对你,比这更大的事都有,不过你不知道罢了。

 

   “当你在很小的时候,手指上生出痈来,苦痛万分,日夜都不能睡觉。你的父亲抱着你,把你放在膝上,用口含着你害痈的手指,所以你才能减少痛苦。有时,因为口里的暖气,你害熟了的痈中流出脓来,你父亲怕惊动你的睡眠,他只得吞下流出的脓,你的父亲是这样的爱你,别人做不到的事,他都做得出来。”

 

   阿阇世王听到母亲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说,默默的放下饭碗,站起来,走到邻室去,他从此再也不感觉到王者的荣耀欢乐,他的心中像被一块大大的石头压着。

 

   阿阇世王的业报现前,身上又生满很多的痈,心里不时有着悔恨的负担,他就对朝中大臣们道:

 

   “现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患了重病,一定是由企图杀害父王的罪而起的,谁能替我医治呢?”

 

   大臣中有六师外道月称等,用种种邪教企图说明为国杀父是没有罪业的话来安慰阿阇世王的心,但阿阇世王听他们的话,没有动心,只有加深他的悔恨。

 

   那时名医耆婆前来探病,问道:

 

   “大王!现在贵体觉得怎样?”

 

   阿阇世王摇头道:

 

   “耆婆!我的病很沉重,不但身体上有病,心里的病实在很苦。我想,就是有良医、妙药、咒术,都不能为我治愈的,我日夜睡在床上,忧愁苦闷,呻吟叫喊,不能入睡。耆婆!你虽是天下的名医,这一次怕你也不能救我了。”

 

   耆婆很慎重的说道:

 

   “大王!你不要这么失望悲伤,现在世界上能救大王的人除了佛陀以外,我想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了。”

 

   耆婆说这话的时候,阿阇世王的侍从等颜色大变,他们都怕耆婆触怒王上,但是,阿阇世王这次没有发怒,默默的闭起眼睛,耆婆察知阿阇世王的心就说道:

 

   “大王!我是一个医生,医生即使医治身体上的病,但绝不能医治心里上的病。佛陀是无上医王,只要大王肯拜见佛陀,佛陀一定欢迎。佛陀好像无边的大海,他能容纳百川众流,大王的苦,是从心生,要把心上根本的病医好,才能医身上的病。”

 

   阿阇世王点点头说道:

 

   “耆婆!你说得很对,我也想去拜见佛陀,不过,我又怕佛陀因我是有罪的人而拒绝,加之我和提婆达多做的事,都很对不起佛陀。”

 

   耆婆知道阿阇世王此刻忏悔的心,所以又再进一步说道:

 

   “大王!你的罪,先王在临去世的时候,我听说他已经原谅你,先王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的弟子都能原谅你,何况众德圆满大悲普济的佛陀呢?

 

   “大王!我常听佛陀讲,人若造了罪恶,怀着惭愧的心情,在三宝之前,恳切至诚的忏悔,罪过就可以消除,业障也会减轻。大王虽然一时不智,造了罪业,但照佛陀惭愧忏悔的法门,大王仍然是可以得救。我看大王,现在已知道惭愧忏悔,这就是大王新生的开始。

 

   “我又听佛陀讲过,有智慧的人,他是不敢造罪,就是不慎造罪,以后也知道忏悔;愚痴的人,他是造罪不改,以及造罪覆藏。大王若能到佛陀的座前告白忏悔,表明不敢再犯,佛陀的慈悲之光,一定会庇佑到你。

 

   “大王!智者不覆藏罪业,佛陀常说,做人要深信因果,深信业报的丝毫不爽,世界上不可救的只有阐提,大王不是阐提,一定能获得佛陀的救济。

 

   “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给一切众生。佛陀是不分冤亲憎爱,贫富贵贱,都是同等的救度。佛陀准许尊贵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但也准许下贱的优波离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须达多长者的供养,但也接受贫穷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为欲染的大迦叶加入僧团,但也方便劝贪欲的难陀披剃;鬼子母和鸯崛魔罗,别人听到名字就怕,而佛陀却去找他们度化,佛陀对什么人,都视同罗侯罗,请大王千万不要再有疑虑!

 

   “大王!我讲出来真是恐慌得很,但我又不能不忠实的告诉大王,现在佛陀带领他的弟子一起都到我的梨园中来说法,希望大王速去拜访,把心中的乌云除去,现出朗朗的晴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恳求大王不要错过!”

 

   阿阇世王听了以后,眼中放出悔改和希望的光彩,对耆婆说道:

 

   “你说的话我很高兴听,请你为我选一个吉日良辰,我一定要前去拜访佛陀,哀求忏悔。”

 

   耆婆不以为然的摇头道:

 

   “大王!佛陀的教法中,是没有吉日良辰的迷信,佛陀常常教诫诸弟子,不准卜卦占算吉凶。修学正法,依正法而行,什么时候都是吉日良辰,大王最好即刻就起驾动身吧!”

 

   阿阇世王很欢喜,预备很多供养佛陀的东西,带着大队随从,浩浩荡荡的向耆婆的梨园而来。

 

   途中,阿阇世王又很恐惧不安,他叫使用大象拉着的车驾暂停,他对耆婆说道:

 

   “耆婆!我想到佛陀是离开垢染,有如清净满月的人格,他的僧团中都是断除烦恼的圣人,像我是和提婆达多一类,是佛陀的叛党,他怎么肯接见我这极恶非道的人呢?他怎么肯对我这样的人伸出援救之手呢?我想还是回去吧!”

 

   耆婆沉着脸说道:

 

   “大王!父母对待子女的爱情是平等的,但多数的父母却特别关怀他有病的儿子;佛陀的慈悲也对一切众生平等看待的,但对有罪的人却会特别的关怀。佛陀对阐提都演说正法,何况大王不是阐提,为什么不能受佛陀的慈悲救济呢?”

 

   阿阇世王犹豫不决,正在此时,空中发出音声:

 

   “阿阇世!我是你的父王频婆娑罗,你赶快听信耆婆名医的话,去佛陀的地方哀求忏悔。我现在要告诉你的,就是法灯快要熄灭,法船将要下沉,法树亦将夭折,法花不久将凋零,佛日一旦西下,佛陀终要进入涅槃。阿阇世!那时你的重病叫谁来救呢?你所犯的五逆重罪,不久就要堕入地狱,我怜愍到你,你是我的孩子,你赶快到佛陀的地方求救,除了大觉者的佛陀,你生生世世都不能得度!”

 

   阿阇世王听到父亲慈爱的音声,闷绝倒地,醒来时,名医耆婆引导他下车来到佛陀静坐的讲堂之中。佛陀此刻端身正坐在狮子座的上面,四周环绕着弟子,灯火明亮,香烟缭绕,佛陀和弟子们都默默的在坐禅。

 

   阿阇世王洗足入堂,耆婆带着他立在佛陀的座前,他两手放在胸前,说道:

 

   “佛陀!请你明察我的心!”

 

   佛陀睁开澄清的双眼,慈爱的回答道:

 

   “大王!你来得很好,我已等待好久。”

 

   阿阇世王受宠若惊,他想要跪下来才好,他惭愧低头说道:

 

   “慈悲的佛陀!我是当不起的,像我这样极恶无道的人,能得到佛陀的呵叱就很欢喜,现在反而佛陀对我用这样的爱语,我真感激佛陀。佛陀的大悲,普及一切,我到今天才真正知道。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我杀害我无罪的父亲,我很后悔,现在身心不安,唯愿佛陀慈悲救济!”

 

   佛陀静静的对他说道:

 

   “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的结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现在大王悔过的机缘成熟,过失,世间上的人谁能不犯呢?知过必改,就是一个好人。我的法门是广大无边的,请你时时忏悔就好。

 

   “大王!罪业是没有本体,是空幻的,把心意如果能忘去时,罪业也可以消灭了。了解心和罪本是空幻不实,这就是真实的忏悔。

 

   “你以后要以法治民,不要行非法的事;要以德化民,不要暴戾。多行仁政,善名美德就可以远播四方,一定受到众人尊敬,想不服从的也不能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没有什么计较的必要,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的要紧。你行善安心,当即就能快乐,进一步更要在我的法门中学无为的法,证无为的果,你就可以解脱得度。”

 

   阿阇世王听了佛陀的开示,对新的生命充满希望和信心,他生大欢喜,万有迷妄的乌云扫去,他感激涕零的跪在佛陀的座前。

 

   浪子回头金不换,阿阇世王终于皈依佛陀得救了!

第四十三章 迦毗罗城的悲运

 

   第四十三章迦毗罗城的悲运

 

   佛陀应身的年龄,随着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态度,更慈和、更沉着、更庄严。

 

   外面有异教徒的迫害,内部有提婆达多的捣乱,伟大宗教家的佛陀,虽能使异教徒的迫害,徒然显出其笨拙和愚昧;提婆达多的捣乱,徒然是自取灭亡;但世间上绝不会因此就相安无事。这个世间是光明与黑暗的世间,是善与恶、佛与魔的世间,娑婆世界上永远是不会没有问题。

 

   佛陀对宇宙观的说明是成住坏空的相续,对人生观的看法是生老病死的轮回。世间上的一切森罗万象,没有一项能脱出佛陀对宇宙和人生所下的定律!

 

   佛陀早就知道一件不幸的事情终会到来,这与佛陀本身虽然无关;但与佛陀的祖国却有存亡的关系。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时常发生战争,大小国家林立,做王的人总是有占领他国的野心。

 

   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因为近邻强大的憍萨弥罗国的兴起,常常威胁其安全。好在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大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后,就从未想到要发动战争。

 

   而且,迦毗罗卫国自从净饭大王逝世以后,王族中英勇的摩诃那摩大将继承政权,因此,迦毗罗卫国还能维持着小康的局面。可是世间法总是无常变幻的,那还是波斯匿王没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向释迦族的女子求婚,释迦族中一面自尊心很强,觉得自己是优等种族,不肯把女子嫁于他族;但一面又畏惧波斯匿王的势力,那时王族的摩诃那摩就自告奋勇的说道:

 

   “万事皆由我来负责,给波斯匿王发怒起来很是麻烦,在军事上我们是不能胜过他,在政治上我们没有他的国家安定,我想出一个办法,我家中女侍奴隶之中,有一个叫做末利的女孩,十分美丽,就说她是我的女儿,把她嫁给波斯匿王!”

 

   就是这样,波斯匿王把末利立为第一夫人,迦留陀夷常称她是天下第一美人。

 

   佛陀成道后知道这件事,对于用欺骗的手段来做人,来从事政治,其结果一定是非常不幸,佛陀深深不以为然。佛陀认为欺骗的种子种下去以后,迟早总要结出灾难的果实。

 

   末利夫人在波斯匿王很多妃子中被立为第一夫人,波斯匿王就是因为她是释迦族中的王女。

 

   末利夫人生了孩子叫做琉璃太子,到琉璃太子八岁的时候,奉他父亲波斯匿王的命令,到射术有名的迦毗罗国来学射。

 

   那时,适值迦毗罗城新建成一个巍峨堂皇的讲堂迎接佛陀说法,释迦族中把讲堂当为神圣之地,敷设整齐的坐具,挂着美观的幡盖,洒出芬芳的香汁,燃烧名贵的檀香,准备等候佛陀的圣驾光临。

 

   琉璃太子和其他的孩童一起在讲堂中游玩,释迦族中的人见到他时大怒,认为女侍奴隶所生养的孩子走入讲堂,污秽了圣地,著令把琉璃太子早日送回,凡是琉璃太子在讲堂中足迹所到之处,一律掘土七尺,重换净土。琉璃太子知道后大怒,他发誓说道:

 

   “等我做王的时候,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佛陀回国说法时,知道这件事,觉得释迦族在形式上这样过份自高自大,国家的前途一定会自取败亡。

 

   佛陀是体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要顺着法性生活,他对不幸的人不是没有慈悲,他知道真理是不应该执着,不应该分有你我的。但人间的佛陀,他的心里仍然是热爱着祖国。

 

   众缘和合,不幸与灾难的果实真的快要成熟。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外巡视,琉璃太子和叛逆的迦梨耶那大臣忽然集合军队就把王的侍卫杀死,夺去王冠与王所佩的宝剑。

 

   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见到侍卫被杀是出于琉璃太子之手,大为惊慌,他懊悔似的对末利夫人说道:

 

   “早知如此,快点将王位传给他就好。”

 

   末利夫人用种种好话安慰波斯匿王,劝他先到迦毗罗卫国暂避琉璃太子的锋芒。

 

   波斯匿王的年龄已八十岁,不久因病死在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中用王者的葬礼将他厚葬。

 

   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死讯以后,认为今后应是自己的世界,他就公然的宣布继承王位,他的哥哥只陀太子他都不放在眼中。

 

   迦毗罗卫国的悲运就这样的注定而不能避免。

 

   琉璃王有一天问大臣们道:

 

   “如果有人侮辱尊贵的国王,轻视国王是不净的人,他的罪应该如何处罚?”

 

   “他的罪应该万死!”众大臣的回答。

 

   因此,琉璃王坚决的发出宣言道:

 

   “释迦族伤害我的自尊心,侮辱我的人格,把我看为不净的人,他们罪该万死,我一定要讨伐释迦族!”

 

   琉璃王要征讨迦毗罗卫国的风声传出以后,释迦族中得悉这个情报,异常惊慌!

 

   当佛陀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认为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佛陀叫人不要造业,播下种子一定会有现行。佛陀能救人,但人的业报不能不受。有罪业的人,不忏除前愆,佛陀虽可救度一时,但最后他还是要受完业报。

 

   佛陀想到为了祖国,只有尽心帮忙,因此就独自的离开大众,一个人在琉璃王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一棵枯树之下静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军队。

 

   琉璃王对佛陀没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车不行,因此勉强的下车说道:

 

   “佛陀!那边的山上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坐在那边才荫凉,这棵大树已枯萎凋零,坐在这儿给太阳晒,非常不好。”

 

   佛陀威严的回答琉璃王道:

 

   “你说得不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

 

   虽然是凶恶残暴的琉璃王,听到佛陀这慈悲的声音,也不能不感动。佛陀的话中是指他要灭亡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祖国和亲族之荫都没有,还要其他的甚么荫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过去,国与国用兵,遇到沙门,总是回兵,何况现在遇到佛陀?他这么想后,就告诉佛陀愿意即刻下令回军。

 

   琉璃王回军后,佛陀没有欢喜,更没有兴奋,他知道因果、业,是世间上自然的法则。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带兵征伐迦毗罗卫国,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只得再回军;当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时候,还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他仍然下令回军;琉璃王第四度出军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不忏悔觉悟,致有今日的危难,很表惋惜,又很同情。

 

   阿难看到佛陀像有甚么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的问道:

 

   “佛陀!自从我跟随您出家学道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您的面容,像今日这样的不高兴和没有精神。”

 

   佛陀轻轻的回答道:

 

   “阿难!七天之内,释迦族中要遭遇悲运,佛陀面容颜色的改变,是为国家和亲族服丧!”

 

   目犍连尊者进言道:

 

   “佛陀!为了营救迦罗毗罗城,我们应该出力帮忙!”

 

   佛陀看看目犍连尊者,然后就用仁慈的口吻说道:

 

   “目犍连!释迦族中受宿世的罪业之报,这是因缘果,你不能为他们代受!”

 

   目犍连尊者凭着自己的神通,对佛陀的话不能完全接受,他要发起保卫迦毗罗卫国的运动。

 

   琉璃王第四度出军,包围了迦毗罗城。

 

   目犍连先以神通力营救城中的人民,用钵盛装五百人的释迦族从天空出来,出得城来一看,五百人都化为血水,到这时候目犍连尊者才真正觉悟到佛陀所说因果法则的真理不可违背,就是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释迦族退在城中,关闭城门,起初还能以射术制敌,但后来觉得敌众我寡,逐渐的感到不支。

 

   琉璃王传令对迦毗罗城中的臣民说道:

 

   “开城门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赏;否则,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城中的臣民,互相计议,有的主张开城投降,有的主张抵抗到底,有的则忙着私自逃命,大家都不听指挥,摩诃那摩到这时候也无法统领大众。

 

   在这紧要的关头,有一个只十五岁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奋勇的从军参战,他听说琉璃王亲自在城外督促指挥攻城,即刻爬上城楼,他的射术神出鬼没,敌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险。但释迦族中这时有人批评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别国逃亡。

 

   留在迦毗罗城中的人都是一些无勇无谋之人。

 

   主张降与主张战的人分成两派,会议的结果是开城门投降的人多;当城门开放的时候,琉璃王带领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琉璃王入城以后,把守卫城门最坚强的五百人杀死,把主战的三万人生擒俘虏,琉璃王要想杀死这么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预备把这三万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来践踏而死。

 

   这样的死法是非常的凄惨,因此摩诃那摩执政不忍的对琉璃王说道:

 

   “不管怎么说,名义上你总是我的孙子,现在最后我对你有一个要求!”

 

   “甚么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的问。

 

   摩诃那摩说道:

 

   “现在你要杀死这么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们放去一部份,让我潜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们逃命,等我从水底下上来,没有逃得及的,请你再杀!”

 

   琉璃王大笑着说道:

 

   “这很有趣,我答应,你就下水去吧!”

 

   当摩诃那摩潜入水中的时候,琉璃王当即下令准许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击,奔走呼号,有的跌倒,有的从身上而过,那凄惨的现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却笑着以为好玩。当三万人奔逃的所余不多时,琉璃王才着急起来,他奇怪摩诃那摩怎么这样长久的时间都不出水。

 

   琉璃王命令一个水手到水中去调查。

 

   潜水的人上来流着泪,感动的说道:

 

   “启禀大王!摩诃那摩王爷是永不会出来,他为了帮助救济他人的生命,把头发缚在树根上,抱着树根死了!”

 

   残暴的琉璃王,到这时候才黯然的没有开口。

 

   摩诃那摩的孙儿,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这样占有了迦毗罗卫国。

 

   琉璃王极为专横,后来杀死他的长兄只陀太子,疏远谏臣,怠于政治,不久,宫城忽然被火焚烧,琉璃王和他的爱妃都被大火烧死。这时,已向佛陀忏悔皈依的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受着情势的需要,就把憍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归入自己的版图。

 

第四十四章 特别的教化

 

   第四十四章特别的教化

 

   伟大的佛陀,施恩惠给众生,到处普洒甘露法雨,滋润着众生枯干的心田。佛陀的教示,又是苦海中的法船,能够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里,最初直畅本怀,讲说《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再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不知说过无量数次,感化无量数人,兹节录一些特别的教化,以见佛陀的慈悲。

 

   周利槃陀伽的觉悟

 

   那还是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佛陀走到精舍的门口,见到有一个比丘在大声号哭,有很多人都在旁边笑他的愚痴。这个比丘的名字叫做周利槃陀伽,是个不聪明的人。但佛陀知道他的正直,所以很同情他,重视他。佛陀就问周利槃陀伽道:

 

   “你为甚么要在这里哭泣?”

 

   “佛陀!我的性情是一个愚钝的人,我随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前时教我背诵一偈,我记不得,哥哥说我对于修道没有希望,他今日命令我回家,不准我住在这里,我给他赶逐出来,所以在这里哭,恳求佛陀慈悲救我!”

 

   佛陀听后很慈祥的安慰他道:

 

   “有这样的事吗?你不要挂在心上,你跟随我到我住的地方来,自己知道自己是愚,这就是智者;愚钝的人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

 

   佛陀回来,命令阿难教授周利槃陀伽,不久,阿难也回说没有办法。

 

   因此,佛陀只得亲自来教,佛陀教他持诵‘拂尘除垢’的偈句,而他仍然是记不得,大家都说这个人修道无望,但佛陀对一切众生都不会失望,因此,佛陀又告诉周利槃陀伽道:

 

   “你用笤帚扫地,并为比丘们拂拭衣履和杂物上的灰尘,一面做事,一面持念偈颂。”

 

   周利槃陀伽依照佛陀的吩咐,为比丘大众服务,但比丘们反而怪他扰乱修行,不准周利槃陀伽扫除杂物,和拂拭衣履,佛陀告诉大家说这是我教的,大家不要阻挡。

 

   以后,周利槃陀伽扫地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大家都帮着教他念‘拂尘除垢’的偈句。

 

   周利槃陀伽认真的工作,一心的持颂,遂将这句‘拂尘除垢’的偈颂记得。日久工夫深,他渐渐体味到这句偈颂的意义。他想:‘尘垢是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内的,一是外的。外面的尘垢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石,是容易清除的;内心中的尘垢是贪嗔无明烦恼,这是要用大智慧才能清除。’

 

   周利槃陀伽了解到这时,他的心内渐渐清明起来,过去不能明白的现在渐渐明白。他又想:‘人的欲就是尘垢,智者一定要除欲,不把这个欲断除不能了生死,这是很可耻的事。以欲而生出种种灾难苦恼的因缘,束缚人,不能自由。没有欲,心才能清净,才能自由解脱,才能见到真理。’

 

   周利槃陀伽这么想,渐渐息下三毒的心,使之进入平等的境地,不起爱憎之念,没有好恶之心,脱出无明的壳,他的心遂豁然而开。

 

   周利槃陀伽觉悟以后,很欢喜的走到佛陀的座前,顶礼佛陀说道:

 

   “佛陀!我现在了解,我已拂除心内的尘垢。”

 

   佛陀也很欢喜,嘉许周利槃陀伽,佛陀就对大家说:

 

   “诵很多的经文,不了解到经义不行,受持一句偈颂,照着实行,一定就能得道,你们看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从此成了祇园精舍中有名的比丘,很受大家的尊敬,但周利槃陀伽的生活不变,每天仍然扫地的时候小声的持诵着:“拂尘除垢!”

 

   担粪的尼提出家

 

   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在舍卫城行化,当佛陀走到城郊的时候,迎面有一个给人受雇担粪的尼提走来,尼提远远的一见佛陀,非常恐慌,他的心内很崇拜佛陀,但他自卑得不敢见佛陀。他觉得伟大崇高清净的佛陀,是人天的师范,而自己是秽贱得罪业深重的人,绝不能亲近到佛陀。可是佛陀知道尼提的心,因此叫阿难先走,佛陀特地绕道来逢尼提。

 

   尼提想避开佛陀,但佛陀却又迎面而来,他恐缩的想东躲西藏,反而把盛粪的桶弄翻了,路上都是污秽,他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跪在道旁合掌向佛陀致歉说:

 

   “佛陀!真对不起!”

 

   “尼提!”佛陀喊他的名字。

 

   尼提疑惑他的耳朵,他想:佛陀会叫他的名字,他做梦也不敢想。佛陀又再亲切的说道:

 

   “尼提!现在你就跟我出家去好吗?”

 

   尼提大惊道:

 

   “佛陀!我尼提是卑贱污秽的人,您也许可我和您出家吗?您的僧团中都是刹帝利的王子和婆罗门的修道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您伟大佛陀的弟子?”

 

   佛陀微笑着说道:

 

   “尼提!没有那样的事,我的法好像清净流水,能够洗清一切污秽;我的法好像炽烈的大火,没有大小好恶的分别,皆能够烧毁;我的法好像大海,不论什么都能包容。只要接受我的法,就能离种种的欲。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这都没有问题。贫富、贵贱、种姓,这是虚妄的假名;肉体,是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没有智慧,不来修行,谁也不能得救!”

 

   尼提很欢喜,默默的跟佛陀回到祇园精舍,佛陀叫阿难把尼提带到城外的大河边上洗身洁心,然后换着袈裟。伟大的佛陀不舍众生,尼提从此就出家了。

 

   闻二百亿的修行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闻二百亿的比丘,亦名二十亿耳,他本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出生在富豪的人家为子,父母爱如珍宝,他父母对他幼年的抚育,都不肯让他足踏在有土的地上,所以闻二百亿足下生长很多的黑毛。有一天听闻佛陀说法,很受感动,发愿披剃出家,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头陀生活。他的双亲非常反对,但阻止不了闻二百亿对修行的热心。

 

   因此,娇生惯养的闻二百亿,在刻苦的修行之下,身体渐渐的衰弱了,但他仍不开悟,后来他感到自己也难以支持,就想还俗做佛陀的护法,以布施来求悟。

 

   佛陀知道闻二百亿的心,就走到他修行的地方来,对闻二百亿道:

 

   “你出家用音乐来帮助我宣化,长养你和大家的信心,这是很好。但你现在又欢喜独自勇猛的修行,除坐禅以外,别的事都引不起你的注意。我想问你,你弹琴,假若弦子太紧的时候怎样呢?”

 

   “佛陀!琴弦太紧是会断的!”闻二百亿回答。

 

   “太松呢?”

 

   “没有声音!”

 

   “修行也是和弹琴一样,”佛陀慈悲譬喻说法道:“不要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都容易出毛病。把心放得平和些,凡事都有程度。”

 

   闻二百亿遵奉佛陀的指示修行,心就安静下来,不久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调马师改往修来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你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向你说什么法。佛陀像晨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有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求道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向他问道:

 

   “你很懂得管马,马的性情,在你都已经知道,我来问你,你对于那些马,究竟用几种方法去调伏呢?”

 

   调马师没有考虑就回答道:

 

   “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它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我想拜问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回答道:

 

   “我也是这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复用此话来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

 

   “那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的问道:

 

   “佛陀!您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

 

   “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的所谓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的办法都不能调伏时,就不足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教授,不听教诫的人,还不是等于杀掉了一样吗?”

 

   调马师了解到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鸯崛摩罗忏悔皈依

 

   舍卫城的北方不远,萨那村庄中有一位婆罗门的摩尼跋陀罗,他有弟子名叫鸯崛摩罗,很尊重老师,凡是老师说的话他都相信听从。在弟子中老师特别爱他,因此遭受其他弟子们的嫉妒,谣传他和老师的妻子有关系。摩尼跋陀罗并不听这些谣传,但他的妻子看到鸯崛摩罗聪明伶俐,确实心中常常燃起爱情之火。

 

   有一天摩尼跋陀罗外出的时候,他的妻子就走来诱惑鸯崛摩罗,鸯崛摩罗知道这是不合伦理的事,弟子一定不可以和师母有暧昧的行为。他就说道:

 

   “师母!你的年龄比我大,我把你看成是我的母亲一样。这还是清净的地方,我希望你不要乱说乱来!”

 

   老师的妻子见到鸯崛摩罗非但不理睬她,而且羞辱她。因此她由爱生恨,随即撕破自己的衣服,抓乱自己的头发,等摩尼跋陀罗婆罗门回来时,哭闹着要自杀,他的丈夫问她为什么,他说是鸯崛摩罗缠着她要行非礼的事。她所以这样来说,目的还是怕鸯崛摩罗先告诉她的丈夫,她为了自己,不惜一切毁坏这青年的名誉。

 

   摩尼跋陀罗很生气,把鸯崛摩罗叫到面前说道:

 

   “你跟我所学的虽然都已教你,但有一个秘密你还不知道,你要想得到这个秘密,必须要杀死百人以上,把他们手指穿系挂在颈项之中,才能觉悟。”

 

   “老师!杀一百人以上,这不是儿戏,王法也不准杀人。”鸯崛摩罗嗫嚅着说。

 

   “你这个愚痴的人,你懂得什么?你要知道杀人才能洗雪你的罪恶,难道你不想作婆罗门,不想升天吗?”

 

   鸯崛摩罗不敢违背老师的话,把心一横,像发狂似的到处持刀杀人。

 

   比丘出外见到此事,回去报告佛陀,佛陀听到以后就说:

 

   “真可怜!我马上出去救他!”

 

   有些弟子很恐怖,但佛陀像没有事一样。

 

   佛陀向鸯崛摩罗杀人的地方走来,路旁边有个割草的人对佛陀说道:

 

   “呵!您不是大圣佛陀吗?前面您最好不要去,那边有一个人在等着杀人!”

 

   佛陀微笑着点点头道:

 

   “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就是知道前面有人要杀人才去的,假若世界上都是我的敌人,我也一点不怕,何况是一个人呢?”

 

   佛陀庄严的向前走着,佛陀不是不爱惜生命,而是知道自己的力量可以折服他,使他得度。

 

   佛陀一到,鸯崛摩罗带着杀气前来,但当他注意一看,顿时给佛陀的精神力压息下他的狂怒。佛陀的威仪,使他不知不觉的掷去手中的刀,问道:

 

   “您是一位那里来的不可思议的人?”

 

   “我是佛陀,我现时住在祇园精舍,将来住在世间上一切处,进入大涅槃,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怜愍到你,所以才来救你。”

 

   鸯崛摩罗听后,不由得不在佛陀之前俯伏叩头。佛陀又说道:

 

   “你跟我来,你做我的弟子好吗?”

 

   “人家都怕我,见到我就跑,难道您能允许吗?”

 

   “忏悔就能得救,忏悔能消除过去的罪业。太阳的光明照护一切,泥水进入大海就能变为清净,大地吸收粪尿能成净水。你不要挂念,只要你能改过自新。”

 

   鸯崛摩罗就这样做了佛陀的弟子,变成人间的清净者,得到永远的平和。

 

   佛陀的慈悲,怜愍到任何人;佛陀绝不愿舍弃一个可以救的人。慑服恶逆,开导迷途,佛陀实在是像太阳、像大海、像大地的圣者。

 

   鬼子母的改心

 

   佛陀在大兜国说法的时候,那个国中有一女人,生有很多的孩子,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又很欢喜偷食人家的孩子。

 

   大兜国中的父母人人忧虑,担心会失去他们可爱的孩子。

 

   比丘们把街上的情形报告佛陀,佛陀早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女人,佛陀知道这国中有一个鬼子母,喜欢偷食人的孩子。这不是讲几句话就能叫她改心,佛陀随即叫一位比丘等鬼子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她最小的爱子嫔伽罗抱来精舍之内。

 

   因此,鬼子母回家不见了她最爱的幼子,悲哀哭泣不止,好多天之内像发狂似的不进饮食。佛陀有一天特地找个机会去逢到她,问道:

 

   “你为什么要这么伤心的啼哭呢?”

 

   鬼子母见到是佛陀,暂时停止啼哭,揩拭着眼泪道:

 

   “因为我不在家的时候,我那最可爱的孩子给人偷去了。”

 

   “别人盗去你的孩子,你不在家中看守,你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你出去是做什么呢?”

 

   佛陀这么一问,鬼子母心跳起来,原来她失去孩子的时候,也正是她在偷人家孩子的时候,这是当然的果报。鬼子母给佛陀一问,才知道自己的残忍与错误,一念悔改的心生起,即刻五体投地的顶礼佛陀。佛陀又问道:

 

   “你爱你的孩子吗?”

 

   “嫔伽罗是我最爱的,一刻都没有离开过我,我无论怎样不能少了他,少了他我不能生活。”

 

   佛陀乘机就开示她道:

 

   “你既爱你的孩子,别人也爱自己的孩子:你失去自己孩子知道伤心,可是你盗食别人的孩子,别人也和你一样哭泣。你现在希望找到你的孩子吗?”

 

   “如果谁能把嫔伽罗给我,叫我怎样我都愿意。”

 

   佛陀知道鬼子母改了恶的心,就说道:

 

   “我能帮助你找到你的孩子,你是不是懊悔你过去盗食人家的孩子是罪恶的行为呢?”

 

   “我很懊悔!佛陀!请慈悲指教我,我一定遵照佛陀的指示去做。”

 

   佛陀说道:

 

   “你从今以后,第一不要乱杀生,第二不要乱盗取,第三不要乱邪淫,第四不要乱妄言,第五不要乱饮食,并且要用慈母的天性,照顾天下的孩子。”

 

   鬼子母诚恳的接受佛陀的教诫,佛陀归还她的孩子嫔伽罗,她内心的欢喜不能用言语文字形容,她发愿从此做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

 

 

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阴市向阳村泰清寺   电话:0510-86209290   传真:0510-86063590   邮编:214400   主持:释永常
泰清禅寺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苏ICP备110855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