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鸟窠禅师的故事
鸟窠禅师俗姓潘,杭州人,九岁出家,二十一岁受戒。禅师本号道林,鸟窠是大家起给他的绰号。
那么,为什么大家叫他鸟窠禅师呢?原来,禅师一次云游西湖,见西湖北边秦望山上,有一株老松树,松枝繁茂,盘屈如盖。禅师心中欢喜,便爬上树,在松枝之间住了起来,如鸟儿一般,因此时人称之为鸟窠禅师。
禅师所住的那棵树上,还有一个喜鹊巢,所以人们又常称他为鹊巢和尚。鸟窠禅师虽然行为怪诞,却非常聪慧。他曾至长安西明寺,拜访复礼法师,复礼法师便取出《华严经》、《起信论》等教鸟窠禅师。后又出示《真妄颂》,欲令禅师修习禅定,禅师问:最初禅定时应怎样观察,如何用心?一句话,便问倒了复礼法师。禅师知道:这个教门不对自己学佛的路子,便辞别了复礼法师,转身去经山,参访道钦禅师,终于开悟,掌握了禅法。
有一天,鸟窠禅师游化至钱塘孤山永福寺,寺中有一辟支佛塔,僧俗二众,正在举办法会作供养,香烟弥漫,梵音缭绕,气氛庄严,很有一些神圣的味道。鸟窠禅师来到,手持锡杖,故意将锡杖顿在地上,弄出咚、咚的响声,破坏了法会的气氛。韬光禅师问:人家在作法会,你为何故意弄出些响声?
鸟窠禅师回答:没有响声,谁能知道他们在作法会呢?这被时人视为绝妙的回答。
元和年间(806——820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听到了鸟窠禅师的大名,就去拜访他。
白居易见禅师住在树上,便说:禅师,你住的地方,太危险了。鸟窠却回答:白太守比我更危险。白居易心中感到奇怪,忙问:弟子官位在身,为国家镇守山河,有什么危险呢?鸟窠禅师回答:正因你官位在身,所以才终日忙碌,昧了灵性。一个人昧了灵性,这还不危险吗?白居易一听,知道禅师是在讲佛教的大道理,便接茬问道:禅师,佛法大义,简要言之,是什么呢?鸟窠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大笑道:这句话,三岁小孩也知道,也会说。鸟窠回答:三岁小孩虽会说,八十老翁不会做!白居易一听叹服不已。
后来,白居易便在西湖之边,造了一座竹阁,与鸟窠禅师所住的古松树,尽量接近,以便朝夕参访请教。于此可见,大诗人白居易是多么虚心求法,是多么敬佛好学了。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鸟窠禅师端坐而逝,朝廷敕谥号他为圆修禅师。 |